News

News

Latest Articles

海廢標章兩年認證18項產品 世足賽球衣、國民藍白拖彰顯循環經濟價值

把海廢「穿」上身,一點也不稀奇。正熱烈開打的世界盃足球賽,德國、西班牙、阿根廷等國家隊球衣,就是來自台灣的再生纖維且含海廢成分。另有業者開發出全球第一雙海廢全循環拖鞋「新國民藍白拖」,使用的海廢寶特瓶完全是「台灣製造」,不僅代表我國草根文化,更彰顯循環經濟的價值。 環保署去年推動「海廢標章」,兩年來已認證七家企業、18項產品,接下來是把海廢標章列入回收基金的綠色費率對象,讓採用海廢再生原料的業者享有回收處理費率優惠,預計明(2023)年上半年上路。獲標章的產品也會列為政府優先採購的環保商品。 新國民藍白拖連海廢都是台灣製造 洗髮精也能取得海廢標章 由休閒鞋品牌馳綠國際旗下品牌「22製夢所」開發的「GreenPlax® 新國民藍白拖」,號稱全球第一雙海廢全循環拖鞋,每雙鞋體由五個海廢寶特瓶、三個回收牡蠣殼再生及部分環保EVA材料再生製成。為了達成「在地全循環」,團隊使用的海廢寶特瓶除了來自台灣在地,也在台中建置產線以建構本土綠色供應鏈。 目前開發團隊正在進行集資計畫,未來也預計捐贈部分所得,除了舉辦多場全民淨灘,同時也承諾會以三倍價格收購拾荒者的寶特瓶,促進海廢與陸上寶特瓶的循環。 美妝

2030公車電動化、2040汽機車電動化 交通部提運具淨零關鍵戰略

  我國2050年淨零規劃,電動運具是重要的一環。交通部22日召開「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關鍵戰略社會溝通會議,提出明年起停止補助柴油公車,2030年市區公車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電動小客車及機車市售率100%等目標。 交通部提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電動汽機車市售率100%   我國2050年淨零路徑,交通部主責12項關鍵戰略之一的「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交通部偕同經濟部、環保署、內政部等相關部會規劃「提高電動運具數量」、「完善使用環境配套」、「產業技術升級轉型」三大策略。   在電動運具數量上,交通部首先規劃明年起停止柴油公車補助,2030年汰換1萬1700輛市區公車,並達成市區公車及公務車全面電動化,預估一年可減量40.3萬公噸;電動小客車及機車將各自在2030年達成市售率30%、35%,預估減量74.8萬公噸及59.5萬公噸,並在2040年完成100%市售率的目標。   廣設充電設施作為配套,交通部鎖定公共停車場、電動車經銷維修場及加油站等場域建置,同時研擬充電設施規範、充電設施裝設申請單一窗口,促進充電設施普及化。而為了降低電動運具門檻,也有各種財務優惠作為

COP27達歷史性決議:氣候災害可獲道義賠償

  歷經30多小時的延長討論,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會員國終於在20日(週日)上午達成「歷史性」協議,設立「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的全球基金,為排碳不多,卻飽受氣候災難的窮國提供財政援助,為期兩周的會議也跟著落幕。   除此之外,這場近200國家代表參加、由埃及主辦的年度氣候盛會沒有太多突破。減碳議題並無重大進展,討論過程反而出現不少後退的聲音,威脅要降低承諾,最後大會僅守住平盤。 損失與損害獲得環境正義「道德上」的勝利   窮國、富國均無法逃避極端天氣的影響,但窮國對抗氣候危機的方法有限,往往要承擔更大的災害。「損失與損害」基金將為救援並協助這些國家重建所需的財務提供援助。過去20多年來,工業化國家雖願意提供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卻不願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   《衛報》報導,損失與損害的討論陷入膠著,周五歐盟才態度大轉彎,但要求被歸類在開發展中國家的大經濟體或排放大國應站在捐助國這邊,而非受捐助國,美國則到周六才同意該基金,附加條件則是讓脆弱國家優先接受補助。歷經徹夜談判,聯合國氣候變遷事務官員斯帝爾(Simon Stie

新增50國簽署甲烷承諾 排放大國中印後續動作待觀察

20日上午閉幕,會中達成協議,將為氣候災難設立基金,但在其他減碳進程上,大多僅守住去年成績,未有進一步承諾。 去年所提的「全球甲烷承諾」(Global Methane Pledge),今年增加約50個簽署國,承諾減少甲烷排放。不過,中、印兩大甲烷排碳大國均未加入。 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效應來源,暖化能力是二氧化碳的數十倍。在17日的部長級會議中,中國氣候特使解振華曾「意外現身」,他指出中國的甲烷減排策略正在批准程序中,但未加入承諾。 150國加入全球甲烷承諾 中、印未加入 去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中, 在美國與歐盟聯手倡議下,105個國家簽署「全球甲烷承諾」,宣示要甲烷在2030年前減少30%(相較於2020年水準)。經過一年,在17日討論甲烷的部長級會議中,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宣布, 已有150多國加入該項承諾,並有50國已展開相關規劃或行動。 美國與歐盟也發布聯合聲明,說明這一年全球在甲烷倡議的進展。全球95%的國家正在將甲烷納入其國家減碳計畫,並有多國表示會在下次大會(COP28)以前完成國家甲烷行動計畫。 甲烷排放約40%來自濕地等自然資源,60%來

唯一一場 台達COP27交流島嶼儲能及珊瑚復育經驗

於埃及召開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7)上,集結了世界各地政府官員與民間企業、團體。而台灣在這場氣候大會也沒有缺席,自2007年起長期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以「島嶼」概念策畫雙主軸議題,向國際分享「氣候減緩措施」與「生態調適理念」。 今年台達成為全台唯一參與「行動倡議座談(Action Hub)」的團體,分享珊瑚復育經驗,並與國際專家探討耐熱基因、藍碳等多元議題。此外,也在「周邊會議(Side Event)」上與西班牙島嶼政府代表,及美國知名能源智庫RMI的專家交流,以自身的儲能案例回應島嶼能源轉型所面臨的問題,呼應西班牙兩島發展能源轉型的需求,提供強化電網韌性的建構經驗。 台達參與的周邊會議與行動倡議座談於同天登場,其中行動倡議座談是台達首度申請舉辦。這讓台達成了台灣唯一一家通過資格審核的團體。行動倡議座談有別於傳統會議形式,在官方談判區內,以半開放式空間讓與會者自由參與。 台達此次提出呼應主辦國埃及積極推動的珊瑚復育議題,進而探討以科學方法觀測及復育珊瑚、耐熱珊瑚基因研究、藍碳生態系統等專業議題,攜手台灣海洋生物博物館、全球海洋觀測夥

歐盟CBAM將上路 近四成中小企業還沒有淨零規劃

歐盟明(2023)年將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位居產業鏈上的台灣中小企業可能受影響。今周刊昨(16日)公布中小企業減碳調查結果,發現約有八成五企業聽過CBAM,其中有超過兩成五企業認為對公司「影響很大」。 調查也顯示,已有近五成五中小企業有淨零規劃,而「關注資訊」、「改善能源管理、效率」是企業最常採納的做法。中小企業在淨零過程中,面臨的兩大主要困境則為「產業資源或輔導不足」及「企業內部無相關專業人才」。 CBAM明年起試行 國內小廠已收到「減碳令」要求配合淨零 歐盟預計在明年開始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並在2027年正式上路。未來廠商必須購買碳權,或者繳交足夠碳費,才能將製造的產品進口歐盟,將對台灣的中小企業造成不小影響。今周刊近期與全國中小企業總會、中華開發金控合作,調查台灣中小企業減碳相關議題,共發出超過萬份問卷,最後收集到276份有效樣本,昨(16日)召開記者會發布結果。 根據調查,約有85.3%企業聽過CBAM,其中有26.66%認為對公司「影響很大」。制度即將試行,其實現在就已能見到影響,根據今周刊報導,台灣的小線材廠新呈公司,自今年6月起就不斷接到國

從公車到墓園 奧斯陸零碳願景化身小而全面的生活改變

全球第一個公共交通全電動化的首都在哪?答案可能是挪威的奧斯陸。 奧斯陸公共運輸公司Ruter最近又訂購了137輛電動巴士,預計2023年底前交貨。這是奧斯陸2023年底公共運輸全面電動化的一部分,比原先的目標提早了5年。 擁有70萬人口的奧斯陸,是永續交通的領航者,擁有四通八達的的電車和自行車路網,峽灣區大部分的渡輪皆已電氣化。 城市的另一個角落,最近也悄悄地起了變化。 奧斯陸墓園的割草機、挖土機也轉向電動化,草坪的修剪不再追求一片平坦,部分地區回復成野生草地、並且放置了蜂箱。草地上的野花吸引昆蟲、昆蟲吸引鳥跟貓頭鷹,狐狸、野鹿也跟著來了。 墓地負責人Magne Hustavenes告訴《紐約客》作者羅密歐(Nick Romeo)。一位婦人抱怨她掃墓放的鮮花不見了,懷疑有人偷了花。工作人員解釋,最近常發現鹿去吃墓園裡的玫瑰。婦人很高興地問,「牠們喜歡什麼,我下次該帶哪一種花?」 一手蘿蔔一手棍子 市府迎向低碳交通 從交通到墓園,都是奧斯陸零碳城市計畫的一部分。以2009年為基準,奧斯陸訂下2030年前減碳95%的目標。 在這裡,電動車停車位較多而且更便宜。政府另外畫設了「淨零排放區」,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居高不下 我們的「碳預算」超支了嗎?

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11日發布《2022年全球碳預算》報告,研究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沒有減少的跡象。報告直指,如果持續當前的排放量,有50%的機會在9年內全球平均升溫會超過1.5°C。 科學家預測,地球很有可能在2040年前升溫超過1.5°C,達到不可逆的氣候臨界值,1.5°C也是聯合國《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而世界各國在本週於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上,正努力加強減碳承諾。 什麼是全球碳計畫? 2022年最新預測結果為何? 人為排放多少二氧化碳進入大氣,陸地及海洋碳匯又吸收抵銷了多少?兩相計算差額,將可以得知地球的碳收支情形。若要控制暖化升溫1.5°C內,我們的碳排「扣打」已所剩不多。而就像財務預算一樣,「碳預算」也表明了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內,還有多少花費額度——只是單位是溫室氣體排放,而不是金錢。 全球碳預算報告預測,2022年碳排放仍居高不下,人為排放將達到406億噸二氧化碳,略高於2021年的402億噸,但略低於2019年的409億噸二氧化碳水準。 「全球碳預算」(Global Carbon Budget)自2006年起每年更新,今(2022)年是第17次報告,以

中研院發布淨零科技建議書 籲速推「去碳燃氫」等五大電力技術

  中央研究院昨日(30)發布「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院長廖俊智表示,以科技研究角度研析淨零排放技術,指在「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建議書中列了幾個應「儘速推動」的高風險高效益技術,包括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高效太陽光電系統、生質碳匯等,希望藉由落實淨零科技,帶動我國能源轉型及產業轉型,邁向2050淨零。 發電碳排占比48% 零碳電力是淨零關鍵   中研院昨(30日)舉行「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發布記者會,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陳于高說明,建議書以科技為核心,橫跨能源減碳、製造業減碳、碳匯等六大主題,在科技研發同時,應兼顧經濟與社會科學面向配套措施,包括政策誘因、法制環境、社會溝通等。   建議書指出,淨零科技研發須先考量減碳效益,優先著手主要排碳部門,講求研發速度與布建規模,並兼顧能源的多元性、本土性及分散性。目前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九成來自能源部門,其中發電溫排就超過48%,且未來能源使用將以電力供應為主,「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成為淨零策略的關鍵。   針對零碳電力的科技研發選項,建議書以客觀角度分析技術優勢、既存限制與未來挑戰,依照風險效益及技術發展,以「儘速推動」

全球熱浪20年累計損失近16兆美元 貧窮國家更不堪一擊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將在6日當場,除了減碳議題,近年焦點之一就是損失賠償與氣候融資基金。氣候災害損失有多少?根據最新研究,自1992至2013年,這20年間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熱浪就已造成全球至少16兆美元的經濟損失,碳排最少的貧窮國家也無法倖免,凸顯氣候危機下的不平等。 這份研究10月28日剛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由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地理系教授曼金(Geography professor)與博士生卡拉漢(Christopher Callahan)共同完成,他們計算了1992年至2013年間極端高溫對健康、農業損失、生產力和其他領域的影響約達16兆美元。 根據該研究,在歐洲、北美等富裕的地區,極端高溫所致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損失為1.5%。相比之下,印度和印尼等低收入國家的每年人均GDP損失為6.7%。 曼金表示,由此可看出氣候正義和不平等的問題。熱浪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成比例地讓熱帶和南半球的貧窮國家承擔,而這些國家的碳排大多很低。《衛報》指出,因為這些地區原本就熱,熱浪來襲打擊會更大;也因為他們原本的經濟條件較差,再遇上氣候災害時,受到

政府推運具電動化 台電估2030年增加近24億度用電

距離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數位技術將是重要推手。電訊暨智慧運輸科技發展基金會(TTF)、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與遠傳電信26日共同舉辦「2022第九屆國際綠色智慧交通論壇」,討論智慧低碳運輸的可能性。 我國目標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新售汽機車全面電動化。台電預估,以目前成長速度,預估2030年約增加近24億度用電。另一方面,單純從油車換電車,並無法解決碳排與交通問題,運輸轉型還須回歸人本交通。交通部表示,未來要透過智慧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分析民眾移動行為資訊,完成全面策略規劃。 政府推運具電動化 台電估2030年增加近24億度用電 交通部政務次長胡湘麟說明,運輸部門減碳攸關淨零目標,世界各國積極推動綠色交通轉型,台灣也朝向運具電氣化、無碳化邁進,將提高電動運具數量、完善使用配套,輔導產業技術升級,目標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新售汽機車全面電動化。 電動車輛數不斷上升,電力供給也要跟上。台灣電力公司配電處副處長饒祐禎表示,以目前電動車輛的成長速度,預估2030年用電量約增

歐洲電價飆升 能源公司分析:風力與光電投資成本可在五年內回收

歐洲電價高漲,根據能源分析與顧問機構Rystad Energy估算,電價升到每百萬瓦時(MWh)350歐元時,太陽光電和風電的投資回收期可從十年縮短至一年以下;電價180歐元時,回收期約為五、六年。該公司預計歐洲將掀起再生能源建置潮。 等通膨與戰爭因素降低後,電價就會回落,回收期也跟著拉長。但Rystad Energy說明,趁此時機先回收前期投資成本,即便電價回到歷史水準,獲利仍相當可觀。 電價高漲 再生能源投資最快可於一年內回收 澳洲能源媒體《Renew Economy》報導,Rystad Energy的新研究顯示,2022年再生能源投資預計達到4940億美元,而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為4460億美元,將是第一次再生能源投資高於石油和天然氣。 一般來說,光電跟風電的初期投資成本高,要靠政府提供優惠補助才有獲利空間。但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後,歐洲電價飆漲,再生能源價格跟著水漲船高。分析師表示,高電價將使得再生能源投資不到一年就能回收,可望帶來新一波的建置潮。 根據《世界新聞網》八月底的報導,當時德國2023年交付的電價(歐洲基準電價)交易曾飆破每MWh1000歐元,法國電價合約也升至1000歐

2050年台灣一日用電「有七成在車子裡」 搭V2G技術風潮 電動車變虛擬電廠

2025年我國將有16.4萬輛電動車掛牌,2050年目標達到電動車全面普及化。而隨著「Vehicle-to-Grid」技術(簡稱V2G)的加入,電動車未來不僅可以變成儲能設施,有如移動式的行動電源,甚至能協助電力調度,成為穩定電力的小小功臣。業者推測,2050年全台電動車載有的電量將達5.6億度,等於台灣一日所需的電,有七成以上在電動車裡面。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Energy Taiwan)19日舉辦「綠能科技啟動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從「儲能應用新商機」、 「綠電交易新市場」兩大主軸探討我國如何提升能源轉型競爭力。 電動車藏電很可觀 2050年達全國一日用電的七成 2025年我國將有16.4萬輛電動車掛牌,2030年、2040年預期成長至70萬輛與280萬輛,預計2050年達成電動車全面普及化的目標。近年來「Vehicle-to-Grid」技術(簡稱V2G)的推動,讓電動車載電池的電力可以回送到電網,電動車搖身一變成為儲能設施、化身「移動式行動電源」。 電動車充電樁業者「起而行綠能公司」(eTreego)副總經理林君穎指出,目前電動車所載有的電池組,容量通常高達70kWh以上,等

從農民到種子庫 遺傳多樣性的保育與應用

遺傳多樣性流失 也讓全球物種失去環境韌性 在討論生物多樣性保育時,除了要盡可能保護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物種外,單一物種的多樣性也是關鍵。 「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是指每個生物的基因體內隱藏著無以計數的特質,裡頭記錄著歷經百萬年演化所留下的生物資訊,而這些資訊和演變都印刻在生物的DNA編碼裡,讓生物得以生活在地球上。 物種的遺傳多樣性越豐富,在面對病蟲害、氣候變遷和其他生存壓力時,就更能發揮韌性和抵抗逆境的能力。一旦發生災害或極端氣候事件,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能幫助生態系盡快恢復。反之,若缺乏遺傳多樣性,即便物種的族群數量穩定,仍可能有滅絕的風險。 眼前可見,大自然正面臨著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的困境,然而遺傳多樣性的消失卻是無聲的。「我們眼睛看不見遺傳多樣性,很多時候,在物種的族群數量明顯受到影響時,其遺傳多樣性早已下降了。」美國莫頓植物園生物學家侯本(Sean Hoban)說。 作物遺傳多樣性流失 為糧食安全捎來警訊 從日常食物的供給,最能了解遺傳多樣性流失所帶來的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估計,過去一個世紀,因為農民追求高產量而種植基因一致的作物,使全

省下超過200萬個塑膠杯 國外共享杯如何變流行?

台灣是手搖杯的天堂,不過也因為如此,台灣人一年就可以消耗掉22億個一次性飲料杯,如果沒有經過妥善的回收,最後都會成為可觀的塑膠垃圾,於是共享杯成了可行的解決方案之一。在國外,是如何推動共享杯的消費文化,讓喝飲料也能很環保呢? 自2018年台灣宣布擴大限制一次性塑膠製品,至今已4年,隨著台北市將在今年12月全面禁用一次性飲料杯,已推行一段時間的「共享飲料杯」似乎就成了環保與方便並存的好選擇。然而事實上,因為消費者的習慣、對衛生的疑慮,與台灣手搖飲料種類乃至飲料杯的多元性,都替推行添增難度。 那國外又是怎麼做的呢? 運送、清洗一條龍 英Cupclub共享咖啡杯大成功 英國品牌Qureshi於2019年發起了Cupclub共享咖啡杯計畫,針對咖啡店設計了與一次性外帶杯容量相近,且可以重複使用的共享咖啡杯。消費者只需跟平常一樣在咖啡店購買咖啡,喝完後再放到指定地點歸還即可。 Cupclub會派人到各個點回收,並統一進行清洗後,再次將杯子送到咖啡店繼續使用,平均一個杯子可以重複使用132次。 Cupclub的杯子發想,是針對使用「塑膠淋膜」防水的紙杯,這種薄薄的塑膠防水層因為材質複雜而不易處理,

亞太區首家RE100紡織業者 菁華工業如何迎接綠電時代?

RE100國際倡議已然成為減碳趨勢,包括台積電在內,台灣至今有21家企業加入RE100,寫下使用100%再生能源的承諾,且不能晚於2050年達成此一目標。不過業界認為,國內環境綠電供給不足、儲能成本過高,電證合一制度等條件影響之下,想要完成RE100可沒那麼簡單。 亞太區首家RE100紡織業者 菁華工業如何迎接綠電時代? 創立於1992年的菁華工業,旗下擁有整合紡織染整及成衣製造的垂直產業鏈,主力產品為刷毛布及戶外運動用品機能布料。是亞太地區首家簽下RE100倡議承諾的紡織業者,也是我國宣示加入RE100的第六家企業。 「當初還以為RE100就是(再生能源設施)蓋一蓋就好」,黃衍祥苦笑著說。總部設立於台灣的菁華工業,國內外都有佈建廠房,有織廠、染整廠和成衣廠,光是國內據點每年用電約2600萬度,頭份、大園廠房各1200萬度、1400萬度,兩廠契約容量加總約4000kW。5000kW以上即屬經濟部認定之用電大戶。 2020年菁華成為RE100會員,承諾2040年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階段性目標則是陸續於2030及2035年達成RE35和RE65(綠電占比35%、65%)。傳統紡織業究

經濟部尋低碳能源 退役燃煤機組擬改生質能 興達電廠先示範

經濟部長王美花昨(5)日於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針對電力供給規劃,王美花表示,經濟部持續推動再生能源建設,目標2025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29GW,還要新建1GW的儲能設備。既有電廠部份,除了核電如期除役,經濟部也在評估除役的燃煤機組改裝為生質能機組,將以興達電廠做示範。 經濟部拚再生能源 2026年底達成發電占比20% 經濟部長王美花昨日於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進行業務報告,針對社會關心的供電問題,王美花表示,為了優化國內投資環境,持續推動再生能源、燃氣發電、儲能設施,確保穩定供電,目標2025年底將淨新增3GW供電能力。 不少立委質詢「532政策」跳票,王美花表示,因近年用電量分母不斷提高以及離岸風電契約問題,原訂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目標,預估要延到2026年10月才能達標。 但王美花強調,再生能源的建置量、發電量持續在提升,目標2025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29GW,其中光電裝置容量20GW,離岸風電5.6GW,還要建置1GW儲能裝置。2026年起,每年增設光電2GW以上,持續擴大。 根據經濟部統計,再生能源設置截至8月底共1萬2799MW(約12.8GW),其中太陽光

多重氣候風險下,全球氣候談判將於中東和北非地區舉行

接下來的兩場聯合國氣候談判將在中東和北非地區(MENA)舉行,COP27大會將於今年11月在埃及舉行,而2023年COP28大會的舉辦地則定在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氣候變化問題近年剛剛在中東和北非地區成為社會關注的主流問題,而一直以來政治安全、石油天然氣經濟以及宗教緊張局勢等問題才是當地新聞關注的重點。 過去幾年中東和北非國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熱浪、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這讓人們再也無法忽視當前嚴峻的局勢。氣候預測顯示,此類現象將不斷加劇。環境變化將越來越多的與政治和經濟態勢交織在一起,給這一地區的人民、貿易夥伴以及投資者帶來影響。正如新一屆COP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埃及強調氣候調適的重要性,我們需要考慮中東和北非地區需要什麼樣的氣候調適措施,以及如何通過國際合作幫助這一地區降低多重風險。 一個獨特的風險區域 中東和北非地區地理環境複雜多樣:既有摩洛哥阿特拉斯山(Atlas Mountains)時而被積雪覆蓋的松林,又有阿曼南部佐法爾(Dhofar)季風滋養下鬱鬱蔥蔥的植被。但總體來看,中東和北非地區是世界主要地區中水資源最為匱乏的。過去50年中,原油收入和外國援助讓這裡經歷了快速的人口增長、城

永續旅遊二三事 氣候宣言帶動 國際旅行社推碳中和假期

旅遊業在2022年終於谷底反彈,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截至2022年5月全球旅遊人數已經回復到疫情前的一半。然而,當我們正期待回到過往可以自由出國旅遊的日子時,世界各地的旅遊景點紛紛因氣候變遷出現了極端的天氣狀況。 格拉斯哥旅遊宣言 為應對氣候變遷對旅遊業的衝擊以及減少旅遊人潮所帶來的環境問題,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大會(COP26)前夕,300多家旅遊業者共同簽署⟪格拉斯哥旅遊業氣候行動宣言⟫,至今累積超過500家,提出未來十年旅遊業碳排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藍圖。宣言中也提到,旅遊業者在推動各自的氣候行動計畫時要遵守的幾個原則: 一、盤點和揭露所有與旅遊有關的碳排放,以利減碳目標的推動。 二、去除旅遊過程裡可能會有的碳排,例如:交通、住宿、飲料與食物等等。第二個原則強調了去碳才是主要的減碳工具,碳捕捉、碳移除只能作為達到淨零碳排的輔助工具。 三、恢復和保護生態系統,讓自然的除碳能力得以發揮作用,並且也確保生物多樣性的完整。除此之外,因為大部分的旅遊景點都是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區域,因此也需要強化這些景點的調適和復原的能力,以達到旅客、業主與生態三者之間的平衡。 四、與

集公民之力續命 公民電廠在德國的關鍵與挑戰(上)

在德國與台灣,「經濟、效率、規模」似乎成了綠能發展政策的主要走向。大型再生能源公司大量限縮公民電廠生存空間。除了持續培養每位公民參與能源轉型的熱情,政府對公民電廠祭出更多制度性的保障、如公民電廠設置規範更加彈性化、補助申請程序簡化等,將是公民電廠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再生能源更有機會與社區發展、在地經濟、公民參與等公共利益相互結合,台灣近年逐漸發展起來的公民電廠(energy cooperatives)即是一例。 所謂「電廠」,其實更像是以能源為主的公民合作社,社區居民一同合資架設再生能源設備(如太陽能板、小型風機),共享利潤或自用,每位參與者無論股份大小,享有一樣的決策權。因此公民電廠也被視為一種民主的經濟組織。說到公民電廠的發展,德國往往被視為成功案例。然而公民能源在德國也遭遇不少挑戰與瓶頸。 法律制度鼓勵與長年社會脈絡催生的公民電廠 德國趨勢研究(Trend:Research)數據顯示,德國再生能源高達三、四成來自私人家戶太陽能板。德國再生能源署也指出,公民自行架設的再生能源,長年來是德國能源轉型的主要動力。這些大量由公民自產的綠能,部分可歸因於德國數十年來的

error: Content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