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News

Latest Articles

French landmark verdict: Environmental lawyer: Air pollution will make mass immigration the norm

The British Guardian reported that a 40-year-old Bangladeshi man stranded in France successfully avoided deportation on the grounds that air pollution in his home country affected his health. His lawyer argued that his client would risk serious deterioration in health or even early death if he returned to Bangladesh. A French court in Bordeaux last week overturned his deportation order, in what may be the first time environmental claims have been heard at an extradition hearing. A 40-year-old Bangladeshi man stranded in France has successfully avoided deportation on the grounds that air pollution in his home country affects his health. Photo source: DANNY DE HEK (CC BY-NC-ND 2.0) Environmental lawye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ill lead to large-scale immigration. Well-known environmental lawyer Sailesh Mehta said that air pollution knows no borders,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ill lead to large-scale migration. Migration occurs, and governments must take urgent action: "There is a clear link between mi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s warming makes some parts of the planet uninhabitable, mass migration will become the norm.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respect no borders. We The humanitarian and political crisis can be prevented from turning into an existential crisis. But our leaders must act now. “We have the right to breathe clean air. Governments and courts are beginning to recognize this as a basic human right. These problems are not limited to Bangladesh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ir pollution kills around 200,000 people every year in the UK, and a quarter of all deaths worldwide are linked to pollution," said Mehta. On the 2020 Yale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air pollution indicators,

擴大再生能源發展 美國重啟最大離岸風電計畫審查

拜登政府3日指出,美國將重啟目前最大離岸風電場計畫建設許可審查程序,再一次推翻前總統川普去年做出的決定,美國海洋能源管理局 (Bureau of Ocean Energy Management)透過聲明指出,重啟葡萄園風(Vineyard Wind)離岸風電廠計畫許可審查,是政府擴大加速聯邦土地與水域的再生能源發展下的一部分。 據《路透》報導,海洋能源管理局局長萊頓(Amanda Lefton)在聲明中表示,「該局承諾將進行有健全又及時的審查」,去年12月葡萄園風離岸風電廠因為更換渦輪製造商,需評估是否要進行設計更動,因而要求暫停審查程序,未料此舉促使當時的美國海洋能源管理局直接終止所有審查。 電廠位置安置在麻薩諸塞州離岸15公里處,一旦完成建置,預期將可為麻州40萬家戶供電。針對美國重啟審查,葡萄園風離岸風電廠透過聲明回應,「我們非常開心,期望能與相關部會合作,共同打造能夠創造數千良好就業機會的產業,並為減緩氣候變遷影響邁出有意義的一步」。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能源署:因疫情出現歷史性下降後 全球碳排放已急劇反彈

國際能源署(AIE)周二(2日)警告,全球的碳排放在去年因新冠疫情而出現歷史性下降之後,已經開始急劇反彈,預期今年碳排放將再次上升。 國際能源署表示,「全球碳排放在去年4月份達到低點之後,已出現急劇反彈,12月份升至2019年水平之上。」去年12月份全球碳排放比上年同期高出2%,即6000萬噸二氧化碳。 根據能源署這份特別報告的最新數據,去年全球碳排放共下降了5.8%,即減少了約20億噸CO2,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下降。能源署此前提到的下降幅度更大,約為7%。 此外,不同國家之間存在差異巨大。報告指,中國是去年唯一一個碳排放較2019年出現增長的國家,增加了0.8%,即7500萬噸CO2,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而美國的碳排2020年則減少了10%。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IEA:2020年全球碳排變化因疫情降6%,今已強勢回彈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日發表的資訊,2020年武漢肺炎(COVID-19)危機,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度最大降幅,整體下滑幅度約6%,但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段之間的表現存在明顯差異。如今,許多經濟體的排放量已超越疫情前水準。 全球碳排放量在去年4月份觸及低點後強勁反彈,並在12月超過2019年的水準。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12月全球排放量比前年同期高2%,達6000萬噸。主要經濟體帶動復甦,經濟活動的回升增加了能源需求,而且缺乏促進乾淨能源的重要政策與措施。現在,許多經濟體的排放量都超過了危機前的水準。 2020年的趨勢凸顯了確保經濟成長和能源安全,同時抑制碳排放,是多艱鉅的挑戰。各國和企業陸續承諾2050淨零排放,排放量仍然回升,顯示若不迅速確實行動來實現這些承諾,將會發生什麼情況。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HSBC UK targets all customers to achieve net-zero emissions by 2050 and invests US$1 trillion in green financing to help transform

匯豐銀行將提供7500億美元至1兆美元的綠色融資,幫助客戶實現轉型。 雖然還是有些環保團體批評匯豐沒有立即停止其化石燃料融資,但這已是目前為止,歐洲大型銀行中最積極的氣候目標。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943/41389102985_cab98b1edb_b.jpg 匯豐將以2050年所有客戶淨零碳排為目標,並提供綠色融資,幫助客戶實現轉型。照片來源:Can Pac Swire(CC BY-NC 2.0) 匯豐目標2030在自己的業務範圍內將碳排歸零 「武漢肺炎(COVID-19)是給所有人的警訊,包括我個人在內。」祈耀年在視訊訪問中表示,「我們看到全球經濟在面對重大事件時有多麼脆弱,可以想見若氣候危機發生會是怎樣的情況。祈耀年說,匯豐銀行的目標是2030年在自己的業務範圍內實現淨零排放。 雖然匯豐不是第一個設下淨零目標的英國銀行(其他還有NatWest),但匯豐銀行有龐大的亞洲客戶群,要實現這個目標相當不容易,因此可說是截至目前全球銀行業間最重要的氣候承諾之一。但是,各界將密切注意匯豐要如何快速充分地實現這個目標,畢竟這還只是目標,不是硬性的承諾。

日相施政演說擬提出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人士21日透露,首相菅義偉準備在26日發表的施政演說中提出2050年實現國內溫室氣體零排放。這將是日本明確給出實現去碳化社會的具體時間表。 異常氣候變化導致對氣候變化的危機感增強,全球許多國家已公佈「2050年零排放」方針。有鑑於此,政府認為日本也需要加速推出對策。 菅義偉將在演說中提出「我國爭取2050年使溫室氣體排放總體為零」,宣布力圖2050年實現去碳化社會。 此前日本政府提出的目標是,盡可能在本世紀後半葉早日實現淨零排放。另一方面,如何處理二氧化碳(CO2)排放量較多的煤炭火力發電廠等,面對實現去碳化的課題有不少。這或許也將對中長期能源政策指針「能源基本計劃」的調整產生影響。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循環經濟展登場 中小企業永續循環補給站秀永續產品

「TASS 2020亞洲永續供應+循環經濟會展」今(2)日在高雄展覽館登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為展現我國中小企業在循環經濟與綠色永續發展的亮眼表現,特別規劃設置「中小企業永續循環補給站」,除邀請本年9家輔導業者展出創新綠色產品與商業模式,並由中小企業處為業者授證頒獎。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組長黃雅萍(前排右四起)、塑膠中心總經理蕭耀貴,與9家受證業者合…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組長黃雅萍(前排右四起)、塑膠中心總經理蕭耀貴,與9家受證業者合影。 塑膠中心卅攝影 中小企業處組長黃雅萍致詞表示,全球每年有1千億噸的天然資源被損耗,其中有九成未被回收再利用,顯示循環再利用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尤其,美中貿易與疫情衝擊中小企業的營運,業者如何創新營運模式,特別是如何朝綠色創新之路邁進,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進而與國際接軌,是中小企業必須正視與努力的方向。黃雅萍指出,企業依循國際循環標準並將綠色永續架構與概念納入營運模式已為趨勢,透過對各國企業循環經濟的經驗與優勢分享,能啟發台灣中小企業持續創新的循環經濟營運模式,進而進軍國際市場,搭軌全球綠色商機。 奇立實業展出「濾微塵粒風機設備(FFU)監控系統」。

聯合國:氣候變遷成世界自然遺產最大威脅

環保人士今天(2日)表示,氣候變遷已成為冰河及溼地等聯合國列名世界自然遺產場址的最大威脅,也已將澳洲珍貴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推向「瀕危」狀態。 法新社報導,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新報告中披露,列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然遺產的全球252個場址中,如今有整整1/3場址受到氣候變遷所帶來變化的威脅。 整體來看,94個場址因多種因素面臨重大或危急風險,包括觀光、獵捕、火災和水污染,數量較2017年所做前一份報告列入的62個還多。 研究也暗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也讓部分世上最美、最珍貴的自然場址受到傷害。不過,氣候變遷仍是迄今最大單一威脅。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IKEA推廣循環經濟 將在27國回購舊家具

瑞典連鎖家具家飾品零售商宜家家居(IKEA)今天表示,將在27國提供回購數以千計舊家具服務,並進行轉售、回收或捐贈給社區計畫。 美聯社報導,宜家家居今天表示,這個從11月24日開始到12月3日為止的黑色星期五活動,將是「藉由為循環經濟做出貢獻,滿足顧客需求的一個機會」。 宜家家居永續長(CSO)庫克(Pia Heidenmark Cook)說:「只有透過投資以及與顧客、其他企業、在地社區和政府合作,才能達到循環經濟,如此才能杜絕浪費,創造修理、重複使用、翻修和回收的循環。」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卅中央社

國際能源署:要實現2050淨零碳排 仍須洪荒之力

國際能源署(IEA)13日發表《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20)》報告。這份長達464頁的展望報告指出,武漢肺炎(COVID-19)造成的動盪將使未來20年全球能源使用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能源展望報告提供四大情境:四情境下再生能源均顯著成長 今年的報告共提供四個可能途徑或情境,預測到2040年。四種情境中,再生能源全都會顯著成長。在IEA認為最有可能的情境中,到2040年,太陽能產量將比2018年的預期增加43%,部分原因是太陽能價格比預期便宜20至50%。 IEA指出,儘管再生能源成長加速、煤炭結構性衰退,但除非採取更強勢的氣候行動,否則要宣布全球石油使用量達到峰值還為時過早。同樣地,除非全球暖化因應政策加速,否則到2040年天然氣需求可能還會成長30%。 這表示,儘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達到峰值,但卻遠遠沒有達到穩定氣候所需的達到峰值後快速下降。IEA表示,要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需要全球經濟各個層面都使出「洪荒之力」,而非只靠電業。 此次報告的主要途徑仍然是「承諾政策情境」(Stated Policies Scenario, STE

VOGUE編輯也連署 日本展開首次時尚業環境影響實態調查

據NHK於2020年12月報導,有鑑於日本時尚產業在製程等方面對環境的影響,例如紡織、染色、大量庫存的廢棄衣物等問題,日本環境省決定對時尚產業展開首次的「環境影響實態調查」。 在此之前,日本時尚界已提出一份「促進時尚業永續經營之建議書」交予環境署,並邀請業界名人登高一呼、一同連署,促進時尚產業的永續意識與具體行動。該建議書提及的內容,包括碳排放、生產過程用水量、塑膠使用量等等的節制,以及男女同工不同酬、環境影響、勞動條件等層面的改善。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0854883486_6b2176c805_b.jpg 渡邊三津子(右二)等時尚名人,遞交永續建議書給環境大臣。圖片來源:環境省 說起這份建議書的由來,其實源自於2013年的孟加拉國薩瓦區大樓倒塌事故的影響。根據維基百科,這棟大樓裡有數家獨立的服裝工廠,包括貝納通集團、沃爾瑪、季候風配飾等,一共雇用了5000名左右的工人。早在意外發生之前,這棟違法加蓋四層樓的建築就已出現裂痕,但工人們仍被要求上班,最終釀成世界上建築物倒塌罹難人數最多的災難事件:死亡人數高達1127人、受傷人數約2

垃圾問題有解了! 科學家創造超級酶 幾天內「吃掉」塑膠

人類製造的大量塑膠製品在提供便利之餘,卻也因其無法重複使用的特性而荼毒地球,為了解決此問題,科學家最新創造出一種超級酶,可以省去數百年時間,將塑膠垃圾在幾天內「吃掉」。 根據《CNN》報導,英國樸茨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發布聲明指出,研究團隊將PET水解酶與另一種酶結合,創造出全新的人造酶,這種新產物可對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快速作用,使得原本需要百年才能分解的PET,在短短數日內就被分解為基礎組成,可重複製造成全新的塑膠製品。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是使用相當廣泛的人造塑膠聚合物,是飲料瓶、地毯及衣物中最常被使用的熱塑性塑膠。 考量到超級酶分解PET的超強能力,若能成功開發量產,意味著可回收現有的塑膠製品重複使用,節省大量能源的同時,還可以解決苦惱全球的垃圾及碳排放問題。 資料來源:環境教育中心

英挺綠能 擬2030禁售燃油車

英國媒體報導,英國首相強生預定在18日提出綠能計畫,可能宣布從2030年起禁售以汽油與柴油為燃料驅動的汽車,比原定時間提前5年,這是強生第二度提前禁售令的時間,凸顯英國達成淨零碳排目標的決心。 英國廣播公司(BBC)與金融時報(FT)報導,英國對汽、柴油車的禁售令可能提前至2030年,並於2035年禁售油電混合車。知情人士透露,英國政府尚未做出最後決定。 英國原定2040年起實施汽、柴油車禁售令,之後強生今年2月宣布,禁售令將提前至2035年。如今強生可能會再度把禁售令的時間提前至2030年,此舉是英國綠能計畫的一環;強生政府至少已兩度延後發布這項計畫的時間。 知情人士表示,強生排定在18日公布綠能計畫,將聚焦於氫能、碳捕捉與儲存、離岸風電及房屋隔熱,預料他將批准興建Sizewell等核電廠,並投資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這些都是減少污染的關鍵技術,但若政府未提供補助,成本過於高昂。

澳研究:吃下塑膠的魚類行為更大膽活躍 生存率降低

澳洲最新研究指出,塑膠微粒能夠改變魚類的行為,吃下塑膠微粒的魚類,牠們傾向於變得更大膽、活躍,比起其他魚類生存率更低。 每日郵報報導,澳洲詹姆斯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研究團隊在澳洲大堡礁水域捕捉幼魚,並連續四天餵食牠們除了豐年蝦(brine shrimp)以外的塑膠微粒。科學家將牠們標記後放回海裡觀察其行為,研究塑膠微粒是否對魚類造成影響。 科學家表示,他們不認為這是因為塑膠對魚類產生有毒影響,而是魚類在吃進塑膠後會更飢餓,這種「營養需求壓力」促使牠們更傾向於冒險尋找食物,而該冒險行為使牠們更容易被掠食者吃掉。 該研究領導學者麥考密克(Mark McCormick)表示,魚類行為上的改變及其對生存的影響,是因魚類吃下塑膠微粒後變得飽足但事實上卻沒有獲得營養。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陸拒絕「洋垃圾」 明年起禁止進口固體廢物

中國大陸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24日聯合發布禁止固體廢物進口的公告後,30日,中國大陸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司長邱啟文再次重申,自2021年1月1日起,中國大陸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 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顯示,近年來中國進口的固體廢物總量大幅下降,由2018年的2263萬噸降至2019年的1348萬噸。2020年前10個月,中國固體廢物申報進口669萬噸,同比下降42.7%。 中國在2017年發起的環保計畫即將進入最後一個階段。再此政策框架內,中國首先列出了4類24種被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包括塑料、汽車零件、紙張、紡織物,以及鋼廢碎料和木廢碎料。 中國曾是固體廢物進口大國。中國在其境內處理國外固體廢品長達近14年之久。2017年,中國通過名為「國門利劍」的行動,在數月時間裡實施限制措施,拒絕了一些包括難以重新利用的廢品。從2021年元旦起,中國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禁止境外固體廢物入境傾倒、堆放和處置。

The sun never sets on the country. It’s not fake. The UK launches the world’s largest marine ecological monitoring network.

曾因殖民地遍佈全球被稱作「日不落國」的英國,現在為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將啟動號稱世界最大的海洋監測系統--誘餌式遠端水底攝影系統(Baited Remote Underwater Video Systems, BRUVS)。 這讓英國成了第一個開發大型水下攝影設備網路的國家。這個網路是英國政府「藍帶計畫(Blue Belt)」的一部分,監測範圍涵蓋超過4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讓英國的海外領地能夠觀察和管理海洋野生動植物。 與科學家跨國合作 英國將蒐集四大洋生物資料 英國環境漁業與水族科學中心、西澳大學和英國海外領地的合作科學家與BRUVS的開發者「Blue Abacus」攜手,利用66組部署在開放海域和沿海棲息地的BRUVS收集資料。 具備66聲道立體聲的BRUVS,將用於拍攝和分析眾多物種的資料,包括白旗魚(White marlin,學名:Kajikia albida)、雨傘旗魚(Sailfish,學名:Istiophorus platypterus)、鐮狀真鯊(Silky shark,學名:Carcharhinus falciformis)等多種動物。 一組BRUVS由裝在

中國10部門聯合發布污水資源化目標 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25%

據報,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指出,中國將系統開展污水資源化利用。 意見目標到2025年全國污水收集效能顯著提升,縣城及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水環境敏感地區污水處理基本實現提標升級;全國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京津冀地區達到35%以上。 「污水資源化利用」是指污水經無害化處理達到特定水質標準,作為再生水替代常規水資源,用於工業生產、市政雜用、居民生活、生態補水、農業灌溉、回灌地下水等。 另外,也包括從污水中提取其他資源和能源,達到優化供水結構、增加水資源供給、緩解供需矛盾、減少水污染、和保障水生態安全等目的。

新塑膠經濟與再生料產業發展趨勢

英國著名倡議機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The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EMF),自2010年成立以來即致力於循環經濟議題的推動,其2016年發布的研究指出,全球的塑膠包裝製品中僅有14%真正獲得回收再利用,其中更有34%是流入自然環境中,造成的影響甚鉅,而這個狀況將可能導致在西元2050年時,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含量比魚類生物的數量還要多,相關資訊成功引發各界討論關注也多有引用。有鑑於現有塑膠產品的使用模式帶來氣候變遷、資源消耗、環境汙染等三大全球危機,該基金會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 於2018年攜手推出了「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倡議,旨在結合企業品牌、產業供應鏈與公私立機構的能力,共同推動符合新時代經濟發展的塑膠包裝使用與發展策略,從消除不必要的塑膠開始,運用創新技術與作為確保必要的塑膠產品為可重覆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讓人類生活所使用的塑膠製品遠離自然環境。 「新塑膠經濟全球承諾」倡議首次提出就獲得各界高度響應,參與者除了專業投資機構、政府機關與研究單位外,亦不乏知名企業品牌,影響力涵蓋多家國際領導性快速消費產品(FMCG, Fast Moving C

The shocking sight of human pollution! Bali beach covered in plastic waste

受到全球海洋污染、垃圾管理不善、季風吹拂等問題影響,度假勝地印尼峇里島海灘近來被塑膠廢棄物覆蓋,讓人以為是垃圾場。 據《衛報》報導,峇里省巴東地區環境與衛生官員普賈(Wayan Puja)表示,島上的庫塔、雷吉安、水明漾海灘,光是在1月1日新年元旦當天就清出30噸垃圾,到了2日甚至翻了一倍變成60噸。 普賈感嘆,「每天我們都會部署人員、卡車和推土機,一直在努力清理海灘,但是垃圾不斷沖上岸。」與印尼海洋污染研究人員展開合作的澳洲CSIRO首席科學家哈代斯蒂(Denise Hardesty),透露這其實每年都會發生,並且垃圾在過去10年當中一直在增加。 每年吹起西南季風時,峇里島海灘往往都會充斥著垃圾。哈代斯蒂說,塑膠垃圾的暴增和全球塑膠產量提升有關,雖然全球各地的海灘都有塑膠廢棄物,但在季風國家確實更受季節性影響。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France will convict of new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ime with maximum prison term of 10 years or fine of 150 million yuan

兩名法國部長在今天(22日)刊出的訪問中表示,法國政府計劃訂定所謂「生態滅絕」罪(eco-cide),若蓄意對環境造成嚴重傷害,最重可處10年徒刑或新台幣1億5000多萬元罰款。 法國司法部長杜邦-莫瑞提(Eric Dupont-Moretti)和生態轉型部(Ecological Transition Ministry)部長龐皮里(Barbara Pompili)告訴法國「星期日報」(JDD),未來若「蓄意違反」環境法規,依照「生態滅絕」罪,最重可處450萬歐元(約新台幣1億5200萬元)罰款或10年徒刑。 杜邦-莫瑞提表示:「我們將創造一個普遍的污染罪名。依據犯罪者的意圖,處罰將明顯加重。」 他說,立法目的是為了讓違反環境法規的人遭受的處罰,「最高達到他們將廢棄物投入河川所獲取利益的10倍之多」。

error: Content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