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环保时事

最新文章

全美第一 夏威夷禁農藥陶斯松

夏威夷自6月中起成為全美第一個禁用農藥陶斯松的州。陶斯松具有神經毒性,與哮喘和癲癇有關,有損害兒童腦部發育的風險。 州長大衛井下6月15日簽署了SB 3095號法令,7月生效,將在2019年1月之前部分禁用陶斯松。任何想繼續使用陶斯松的人,必須向國家申請豁免,2022年後不再給予豁免,2023年開始全面禁止使用含有陶斯松的農藥。 新法並在學校周圍規劃了100英尺的零噴灑緩衝區,並要求大規模使用者揭露他們噴灑的是何種「限制性使用」農藥(Restricted Use Pesticides)。 強制報告和零噴灑區的新規定為立即生效,不予豁免。 井下說:「保護孩子和居民的健康和安全是我的首要任務之一。我們必須保護社區免受可能有害化學物威脅。同時,夏威夷的農業對我們的國家和經濟來說非常重要。我們將與農業部、地方農民和夏威夷大學合作,尋求安全的替代性害蟲管理工具,以支持和維繫往後世世代代的農業。」 國家有毒物質管理局(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警告:「吸入或攝入陶斯松可能導致各種神經系統問題,包括頭痛、視力模糊、流涎到抽搐、昏迷和死亡,取決於暴露量和時間長短。」 陶斯

星巴克領頭 2020年前全球分店禁用塑膠吸管

(中央社紐約9日綜合外電報導) 星巴克(Starbucks)決定2年內在全球所有分店禁用一次使用塑膠吸管,在全球減廢呼聲越來越高之際,星巴克提及塑膠對海洋構成的環境威脅,率先成為禁塑的最大食品和飲料公司。 全球熱議塑膠吸管,就在星巴克起源地西雅圖禁用塑膠吸管和容器一週後,星巴克今天宣布,2020年前將使用生物可分解材料製作的吸管,例如紙吸管,以及特別設計的杯蓋。星巴克西雅圖店已開始提供替代性吸管。 其他城市如麥爾斯堡(Fort Meyers)也已禁用塑膠吸管。紐約和舊金山正考慮跟進。 西雅圖和溫哥華的星巴克分店今年秋天起將出現未附吸管孔的杯蓋,明年在美加等地漸進推出。全球其他地方也將採用不附吸管孔的杯蓋,由歐洲國家領頭。 CNBC報導,西雅圖7月1日起成為美國第一個禁用塑膠吸管、容器和雞尾酒攪拌棒的城市。英國和愛爾蘭禁用塑膠吸管和攪拌棒的禁令明年生效。 顧客不斷呼籲星巴克和麥當勞等餐廳禁用一次使用塑膠用具,像是吸管、杯子和袋子,但這個問題並不容易解決。這些連鎖店每天在數以千計的分店,服務數百萬計顧客,使得迅速全面禁用這些無法回收的用具有其困難,且必然得付出大筆成本。(譯者:羅苑韶/核稿

三星致力於美國、歐洲與中國地區 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

全球消費性電子領導品牌三星電子今天宣布將在能源效率及減排方面採取積極措施,在營運過程中擴大再生能源的使用。三星肩負企業環保責任,藉由再生能源目標的制定,展示積極落實承諾的決心。 三星電子在美國、歐洲和中國等具備完善基礎設施的市場,凝聚眾人之力開發與傳輸再生能源,以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其中,三星計畫在2020年之前,使美國、歐洲和中國的所有工廠、辦公大樓和營運設備,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以中長期而言,三星將陸續在全球各地提升再生能源的使用。 為實現這項承諾,三星電子已同意遵守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的再生能源買家守則,並加入洛磯山研究所的商業再生能源中心。 在韓國,三星電子全力配合政府的國家策略計劃,力求在2030年之前,提升20%的再生能源使用量。自今年起,三星將於韓國水原總部的「三星數位城」,另外裝設大約42,00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踏出付諸行動的第一步。此外,三星將陸續在2019年與2020年分別於平澤園區和華城園區,增設大約21,00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和地熱發電設施。 透過以上種種努力,三星電子積極在全球提升再生能源的使用,期盼在2020年之前,能提供相當於3.1GW太陽能

2020年海運綠色新規上路 貨船三階段因應

國際海事組織(IMO)成員國於2018年4月通過了一項歷史性協議,到2050年將把航運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半,業界談2020年即將要實施的低硫油影響,採購油品的成本立即大增五成,業界全面大作戰,以三大方式因應,長期將牽動航運價格的走勢。而臺灣的長榮、陽明海運對於今年展望都較為保守,對明年市況則認為會比今年更好。 海運市場挑戰加劇,進入一個變化多端的年代,對於市場展望,根據海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預估,今年已將全球貨量年增率調降,長榮、陽明都認為,今年對貨櫃輪來說是很具挑戰的一年,今年新船供年率5.8%,而貨量從原本預估5.3%已降到4.5%,這也是今年業界相對看保守的原因,不過,隨著業界在旺季就開始推出因應策略,有助於貨櫃市場健康發展。 今年還有油價上漲因素,每噸船用油已由去年300美元,飆升至370美元,平均價格較去年上漲25%,對船公司的營運成本也會造成影響。面對油價上漲,全球前三大貨櫃船已宣布開徵緊急燃油附加費,今年運費調漲氣氛已形成,逐漸降低油價上漲的壓力。 長期來看,國際海事組織(IMO)已著手處理海洋環境威脅的問題,隨著減少硫化物排放規定自2020年起實施,已經規定

「地球超載日」創紀錄推前至8月1日 需要1.7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所需

人類消耗地球資源的速度越愈來愈快。根據GFN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最新研究顯示,今年(2018)我們在212天內已經消耗掉足夠一年使用的碳、食物、水、纖維、土地和木材等資源,比起前一年的紀錄還要快了兩天,是歷來最快的。 該研究機構提出的地球超載日(或稱生態負債日、Earth Overshoot Day)指出,以目前人類消耗天然資源的方式,8月1日這一天正是地球超載日,意味這一天起,資源再生速度追不上耗用速度。如果再不減少耗用,恐怕會加劇資源不足的問題。根據全球足跡網絡的數據,為了保持目前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我們需要相當於1.7個地球才足夠使用。 地球超載情況在1970年代開始出現,因為人口爆炸性增長,對資源渴求亦遞增。但30年前,超載日相對遲得多,當時定於10月15日,接着的數十年,這日不斷推前。20年前是9月30日;10年前是8月15日。根據目前趨勢,明年可能推前至7月。 英國《衛報》指出,雖然過往食物產量不斷提升,但礦物開採、森林砍伐和燃燒化石燃料等,明顯破壞土壤,造成水資源短缺以及改變氣候,長期後果日益明顯。研究建議,如果人類改變生活習慣

美國太空總署(NASA)表示,史上最大的冰山B15正在消失

據外媒CNET報導,冰山B-15可能聽起來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名字,但它是科學家曾經見過的最有趣的冰山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巨大的規模。不過這座冰山正在慢慢消失。 這座冰山是在2000年從南極洲的羅斯冰架上脫離的,當時其面積為4,250平方英里(約11,000平方公里),這使得它的面積相當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的面積。 冰山B-15比去年從南極拉森C冰架上脫離的巨大冰山要大得多。 從南極羅斯冰架脫離18年後, 冰山B-15的面積已經大幅縮小,並分裂成多個小塊,其中大部分已經融化。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在5月下旬拍攝了剩餘的冰山一角——B-15Z。這張照片顯示了冰層形成過程中的巨大裂縫,較小的碎片像破碎的玻璃一樣散落。 目前冰山已經漂至大西洋南喬治亞群島附近的溫暖水域。NASA周三表示:「據了解,能漂移如此遠距離的冰山通常會迅速融化並將在那裡終結它們的生命周期。」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 (2018/06/08)

2030減碳目標 歐盟:卡車碳排減量30%

歐盟消息人士14日表示,該聯盟擬於2030前將卡車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30%,作為減碳努力的一環。 卡車碳排量佔歐盟國家運輸工具近1/4,此前並無相關限制,這是歐盟首次針對這類車輛訂定減排目標。美國、中國、日本,及加拿大等國皆已採取類似措施。 歐盟執委會也將提出卡車減排15%的中期目標,並推出獎勵機制,對投資低碳技術的製造業提供碳排放額度(carbon credit), 主管氣候行動及能源事務的歐盟執行委員卡尼特(Miguel Arias Canete)過去4個月來,與汽車業者及環保人士積極協商,終於達成協議。其他歐盟執行委員將於週三就提案進行投票,尚需歐盟各國政府與歐洲議會之支持。 歐盟預估,卡車減排30%,將削減歐盟2020年至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5,400萬噸,相當於瑞典一整年的排放量。 歐盟相信,為達成此目標,所獲致的好處將多於需耗費的技術成本,不只可降低能源使用量、減少運輸費用、製造工作機會,還能提升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外電報導) 資料來源:台灣英文新聞網 (2018/05/15)

德國綠色紡織新政-「綠鈕扣」標章制度將上路

為了支持「公平交易」與「永續環保」的大方向,德國將自明(2019)年起實施「綠鈕扣」衣服標章,藉此讓民眾直接了解所購買的服裝是否具備綠色認證。 德國經濟合作暨發展部(BMZ)部長Gerd Müller博士表示,透過這項新推行的認證制度,屬於德國紡織聯盟(Textilbündnis)且符合相關規定的會員企業,才能將所生產的織品掛上「綠鈕扣」標誌,德國官方期待這項制度將能法治化推行到歐洲國家,據以敦使業者一體遵行公平生產的原則。德國零售業協會(HDE)理事長Stefan Genth則表達,對於該項方案設立的勞動條件與生態標準,業界認為實施上應有商討的空間,但也樂於與相關單位共同推動標章認證。 銷往西歐市場的廉價衣服多在勞力密集的地區製造,如:南亞、東歐國家等。2013年在孟加拉服裝工廠的工安事故,帶走了逾千名當地織工的生命,從而引發了許多西歐人士對於紡織業勞工市場的關注。許多綠色組織督促改善這些生產場所的勞工薪給與職安環境,除了人道關懷之外,也將焦點置於提升大眾對綠色產品的認識,呼籲製造商減少染料與顯色化學劑的使用,進而提高生產作業的汙水處理,並降低水汙染的可能。 有綠色意識的消費者可藉由

加快去塑 歐盟擬全面禁用拋棄式塑膠製品

歐洲聯盟(EU)5月28日提案,將在區域內全面禁用吸管、塑膠餐具和棉花棒等拋棄式塑膠製品,並推動在2025年之前讓寶特瓶回收率達到90%。 歐盟執委會第一副主席堤孟思(Frans Timmermans)表示:「塑膠垃圾無疑是項重大議題,歐洲民眾需要一同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堤孟思還說:「今天的提案將透過一系列措施,減少我們超市貨架上的拋棄式塑膠製品。」提案要求,禁用塑膠製的棉花棒、餐具、碗盤、吸管、飲料攪拌棒和汽球棒,但提案並未設定履行期限。 依照提案計畫,上述產品必須全部改用永續材料製造。提案須獲得歐洲議會和歐盟所有28個成員國通過。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2018/05/29)

台灣版綠色協議 環保署與民團共推循環經濟

參照荷蘭「綠色協定(Green Deal)」的精神,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今年6月1日與民間產業團體「海廢塑膠循環經濟聯盟」、「綠色電子資源聯盟」以及「台灣建設資源循環聯盟」簽署綠色協議,齊心推動循環經濟。 「海廢塑膠循環經濟聯盟」是今年4月22日由財團法人塑膠中心籌組成立,透過「將海廢塑膠轉換為具有商業價值的消費性產品」的倡議,期望以經濟誘因串連上、下游產業,促進海廢塑膠的循環利用機會。 「綠色電子資源聯盟」是2月6日在環保署長李應元、廢管處處長賴瑩瑩等人見證下,正式成立的台灣企業自組聯盟,期盼透過產業分工,達成電子廢棄物的循環利用與電子產業的永續發展。 「台灣建設資源循環聯盟」期盼透過建立討論分享平台,連結台灣營建產業循環經濟的四大區塊,包含低碳營建設計、共享經濟模式、建材綠循環技術及綠建設推動策略,並擬定綠建設產業白皮書供政府施政參考。 環保署表示,荷蘭2017年簽訂全國性原物料協議,集部會、地方政府及大型公司力量推動,從前端的產品設計到後段的回收利用等,尋找共同互利的合作機會,跳脫線性經濟思維,轉變為循環經濟的經營模式。因此,特別藉由這次舉辦的「綠色協議簽署」記者會,讓公私部門宣示

印度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與日本聯手「去碳化」

近年各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無論是德國還是中國,邦大力建設太陽能發電與風力發電設施。印度亦不例外,該國政府傾向與外國企業合作,以加快可再生能源建設。 全方位合作 在印度推廣可再生能源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在印度參與「日印能源對話」,兩國確定全方位合作,在印度推廣可再生能源,以實現「去碳化」目標,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印度的電力基礎設施不足,不少城鄉都沒有連上大型電網,只能靠當地的柴油發電機發電,嚴重污染環境。而大城市的電網亦不穩定,時常會停電。政府推動「印度製造」,希望成為製造業大國,穩定而清潔的電力就成為一項嚴峻挑戰。 拓電動車充電設備 組團攻非洲市場 印度電力部長辛格(R.K. Singh)與世耕弘成,在「日印能源對話」達成了「日印能源轉換合作計劃」。兩國除了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合作,讓電力供應更穩定之外,還合作範圍還包括氫氣運用以及電動車充電設備等。 兩國還計劃結合日本技術與印度人才,組成團隊進軍非洲市場。 資料來源:CSRone (2018/05/14)

溫哥華2019年禁塑膠吸管、保麗龍盒

加拿大溫哥華投票通過,預計在2019年1月禁止使用塑膠吸管及保麗龍杯、保麗龍盒,以呼應當地環保政策。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報導,溫哥華為實施「2040年零資源浪費方針」,周三投票通過這項法案。除此之外,新法也規定企業也不得提供拋棄式杯具、塑膠袋或紙袋,或至少須向消費者收取額外費用。當局表示,如果到了2021年環保減量還是沒有達標,將實施直接禁塑令。 據統計,溫哥華每周產生超過260萬枚紙杯,以及200萬個塑膠袋垃圾。(林孝儒卅綜合外電報導)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2018/05/18)

馬來西亞成立第一座國家排放測試中心(NETC )

馬來西亞汽車研究所(MAI)與國際貿易和工業部(MITI)以及環境部(DOE)將在馬國雪州萬撓(Rawang)聯合推出國內首座國家排放測試中心(NETC)。 這座國家排放測試中心花費約5千萬馬幣所建設,地點位於Perodua製造工廠附近,將會由MAI負責進行運營,這所測試中心將開放給所以當地汽車製造商和東協國家來進行排放測試,測試標準將以根據聯合國R83號和R101號來測試排放標準和燃料消耗。 隨著馬來西亞採取行動提高交通運輸的能源效率,減少碳排放對於達到全球標準至關重要。NETC是馬來西亞第一個全面排放測試中心,將提供馬來西亞和東盟地區製造商代工服務。 運營NETC的技術人員已經獲得了測試中心技術合作夥伴Daihatsu Motor Co.的培訓和認證,另外,計劃未來將服務範圍拓展至摩托車和商業用車。 排放測試是車輛遵守道路運輸部(JPJ)的車型認證和EEV (Energy Efficient Vehicle)認證的要求,許多測試目前都在海外進行,隨著推出第一座NETC,MAI預測所有代工和汽車製造商的測試和認證成本將會明顯降低,並且縮短了測試的週期。 馬來西亞汽車研究院(MAI)宣

WHO:全球逾九成人口呼吸汙染空氣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2日)表示,逾90%的全球人口正在呼吸著高濃度的汙染物質,不良的空氣品質每年造成大約700萬人死亡。 根據WHO公佈的新數據顯示,儘管空氣汙染的問題在較貧窮國家來的更為嚴重,但全球各地都在處理這個問題。 WHO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發表聲明說,「空氣汙染威脅到我們大家,但最赤貧且最邊緣化的人們則是首當其衝。」 WHO這項檢視戶外和家庭空氣汙染對健康危害程度的研究發現,每年約有700萬人因為暴露在汙染空氣中的微粒而喪命。 研究指出,在中低收入國家有超過90%的死亡是和空氣汙染有關,這主要是在亞洲和非洲。 WHO公共衛生和環境部門主任尼拉(Maria Neira)表示,「這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這項數據側重於直徑在2.5到10微米之間的危險顆粒物(PM10,懸浮微粒)、以及直徑不到2.5微米的懸浮微粒(PM2.5)的危險性。 其中PM2.5含有像是硫酸鹽和炭黑等毒素,由於可深入肺部或心血管系統,因此對健康構成最大危害。根據WHO,這可能引發像是中風、心臟病、肺癌和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資料來源:C

法國搶救剩食有成 接下來要管剩衣

法國近年致力打擊食物浪費的行為,已看到初步成效,接下來,政府把目光放在較少人關注的衣物浪費問題,有意禁止服裝品牌任意丟棄未售出的新衣。 法國於2016年規定大型商場必須把未能售出的食物捐贈給慈善團體,不可丟棄或銷毀,當時是全球第一個頒布反浪費食物法案的國家。 農業部表示,法案頒布兩年來,獲得很正面的成效,慈善團體收到的食物捐贈增加了22%,義大利、秘魯、芬蘭也相繼跟進。 法國政府去年4月再度宣示打擊浪費食物行為,國會正討論強制餐飲業者提供免費讓客人打包吃不完食物的措施,目標是在2025年把浪費食物量比現在減少一半。 在搶救剩食方面稍有效果後,政府打算開始搶救「剩衣」,也就是沒賣出去的新衣。 總理菲力普(Edouard Philippe)這週提出循環經濟的改革綱要,其中提到,政府有意在2019年之前提出禁止丟棄未售出新衣的規定,可能強制服裝品牌與慈善團體建立聯繫,以便捐贈衣物。 法國有些團體專門收集舊衣物,把狀態好的洗淨再出售或贈與,有損傷的就做成抹布或其他纖維,最知名的團體之一就是Emmaus。 Emmaus副執行長法亞(Valerie Fayard)接受環境觀察平台Novethic訪

葡萄牙於三月達到 100% 再生能源供電

一份新的報告指出,葡萄牙今年三月的再生能源發電量超出了總需求量,為其他歐盟國家設下了典範。 根據葡萄牙國家電網公司(Redes Energéticas Nacionais, REN)的數據,該月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 4812 吉瓦小時(GWh,相當於一百萬度),超出全國電力需求的尖峰 4647 吉瓦小時。其中水力發電──因三月平均降雨量達到往年的四倍而大增──貢獻了 55%,風力佔 42%。這項新紀錄恰好呼應了葡萄牙政府在四月初暫緩每年兩千萬歐元(折合約七億兩千萬台幣、一億九千萬港幣)補助的決定,其中大多數是由轉為待命中的火力電廠獲得。距離上次葡萄牙 100% 再生能源供電已經將近一年,當時持續了 107 小時,而去年三月的平均再生能源供電量為 62%。 綠能更為樂觀? 「上個月的成果便是我們離全綠能發電不遠了的案例。這除了是葡萄牙電力系統的里程碑,更展示了再生能源能夠滿足一整個國家的電力需求。」兩個葡萄牙非營利組織 APREN 和 ZERO 在合作出版的報告中表示。他們預期 2040 年葡萄牙全年的電力需求便能由具經濟效益的再生能源穩定供應。雖然火力電廠仍需要在部分時間運轉,但其餘時

英國考慮課徵汽車空汙稅

根據金融時報13日報導,英國政府考慮對造成空氣汙染之車主及都市建商徵稅,以改善英國城市之空氣品質。英國財政大臣Philip Hammond宣布進行汽車稅諮詢以鼓勵發展對環境更友善之交通運輸,並提高利用低稅率“紅色柴油”之都市營建設備使用者成本。目前英國商用輕型車輛不論汙染程度,稅額均為140英鎊,雖然將於4月調漲為150英鎊,但對高氮氧化物排放之老舊車型及新型低空污車型並無顯著區別。 汽車業試圖推廣最新柴油引擎所帶來之效益,該引擎氮氧化物排放的程度與汽油車相同,但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了5分之1。然而英國及歐盟汽車買主在預期舊車款恐遭禁止及排斥使用燃油之政策情況下,已逐漸避開這項技術。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的數據顯示,英國去年柴油銷量下降了17%,且2月份新車銷量下降至35%,低於去年同期的44.5%。去年英國財政預算案中已宣布投資5億英鎊推廣電動車發展,並將對新型柴油車及公司車提高稅率。 英國財政大臣於周二 (13日) 的演說中也宣布對紅色柴油之利用公開徵詢意見。該柴油主要用於農業車輛與重型機械,禁止一般道路車輛使用,其稅額低於一般柴油。目前紅色柴油每公升價格為11.14便士,一般柴油一公

“洋垃圾”一令即禁,循環經濟卻難一蹴而就

從2018年1月1日起,中國對於洋垃圾的進口禁令正式生效。這份禁令覆蓋4類24種固體廢物,包括來自生活垃圾的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和廢紡織原料等。至於禁止進口的原因,文件明確指出,「洋垃圾非法入境問題屢禁不絕,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我國生態環境安全」。這只是一個開端,到2019年底前,中國還將逐步停止進口所有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顯然,中國政府對於洋垃圾的基本態度發生了轉變。 再生得到的金屬、塑膠等原料比原生材料便宜。從根本上說,中國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以及由此造成對廉價原材料的海量需求,決定了過去數十年中國持續大量從境外進口固體廢物。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 (Comtrade)的數據,2015年全世界超過70%的廢塑膠和37%的廢紙都出口到中國。歐洲國家和美國是這些廢棄物的主要來源地。 這一條供應鏈得以持續,自然是因為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獲利。對於已開發國家而言,國內處理的費用大概在每噸400美元至1000美元,運到中國,即便加上運費每噸的成本只有10美元至40美元;而中國的接收方,以極低的價格買進,通過多次挑揀分類,層層轉賣出去,形成了一條條位於全球價值鏈底端、且

C2CPII公布C2C認證™標準第四版草稿的限制使用物質清單

C2C產品認證 (搖籃到搖籃產品認證™),乃是世界公認具參考價值的環境永續認證之一,而2017更是C2C認證突飛猛進的一年。其中值得強調的是:C2C認證合格產品數量顯著增加,美國環保署在新的聯邦綠色採購指導方針中將C2C認證作為最高產品永續標準,還有Home Depot和Walmart也認同C2C認證是在綠色化學和安全材料方面,極少數值得信任的第三方驗證程序之一。 隨著C2C認證在全球市場中被越來越多單位承認且價值也不斷提高,C2CPII相信他們更有責任去確保這個認證標準,在全世界的產品永續範疇中維持領先優勢。這樣的態度驅使C2CPII持續修訂、優化C2C認證標準。而現在,C2CPII就正在進行標準的修訂,並計劃在2018年底推出第4版C2C認證產品標準。 在第4版修訂期間,C2CPII的認證標準委員會體認到:「我們可以把握這次更新禁用化學品名單的機會,來讓我們跟最新的國際化學品法規更加同步」。因此,C2CPII對第4版的禁用化學品清單提出一些重大修改,此外還引入新的名稱「基本限制使用物質清單 (Basic Level Restricted Substances List,即RSL)」

綠色創新催生海洋塑膠新生命

根據2017年的科學期刊指出,自1950年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已經產生了91億噸以上的塑料,而塑料不能像其他的物質在自然中分解,所以高達3卅4的塑膠垃圾都累積在垃圾掩埋場,還有更多的垃圾散落在陸地上、沉在海洋深處、湖泊中,導致生物誤食甚至造成死亡。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800萬噸塑膠垃圾流進海洋,生命受到威脅的物種已高達800種。聯合國於2016的報告中指出,海洋廢棄物已是威脅海洋、沿岸生物生命的關鍵因素; 在台灣,環保署也於本(13)日共同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公開宣示將在2030年全面禁用包括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等一次用塑膠製品,且2019年將努力朝向世界上第一個開始限用塑膠吸管的國家,希望早日達成「無塑海洋」的目標。 因應全球的環境議題,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及產業投入綠色設計領域,尤其以回收料再製的商品開發,也在近幾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何將設計力展現於商品上,提供市場一個綠色消費的選擇,成為設計師們不斷努力的方向。而綜觀以海洋塑膠回收再製的產品,不難發現約八成以上皆強調材料的研發與再利用,例如海倫仙度絲的黑色海洋塑膠瓶或是將材料生成紡織品的Ecoa

error: 内容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