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ion Information

To perform the requested action, WordPress needs to access your web server. Please enter your FTP credentials to proceed. If you do not remember your credentials, you should contact your web host.

Connection Type

環保時事 - 立雍科技

News

环保时事

最新文章

碳抵換是什麼? 抵換額度怎麼來?

一、碳抵換(Carbon Offset)是什麼?無論是搭車上班,或是參與一場會議,即便再怎麼環保,日常活動還是會產生二氧化碳。所謂的零碳,並非零排碳的意思,而是透過減碳計畫來抵銷碳排,這就是碳抵換的概念。 可以想像成:A公司排碳-B單位減碳=0 二、那些計畫可取得減碳額度?以下列出一些抵換專案的範例,專案還必須經過計算與驗證機制,才能得出具公信力的減碳量。 Kasigau Corridor Redd+:保護肯亞的森林棲地和野生動物,每年可減少超過1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 Southern Cardamom Redd+:柬埔寨荳蔻山雨林(Cardamom Mountains Rainforest)是全球的生物多樣性熱點。這個計畫包含保護野生動物和森林,並且透過生物多樣性促成當地村莊的發展。 國際小型組織和植樹(The International Small Group and Tree Planting,TIST):支持超過9萬多坦尚尼亞、肯亞、印度和烏干達的農民,種植和維護近1900萬棵樹。 碳抵換小字典碳抵換額度 (Carbon offset credit):經政府或獨立認證機構認證

2023年地球自然資源已用完 8月2日起生態負債

地球資源並非源源不絕,科學家計算人類一年可用的自然額度後發現,今年在8月2日就將額度全部花光。這天起,我們都是以透支的方式消耗地球資源。因此將這一天定義為今年的「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又譯為「生態負債日」)。 地球負載日 過了這天即是生態透支 研究員於1990年代初設計這套生態評估方法。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引用聯合國數據計算後發現,要養活全世界的人口,要1.7個地球的資源才夠。而隨著人類耗用資源的速度愈快,透支的日期就會愈快到來,這就是地球負載日的概念。 跟去年相比,今年的超載日延後了五天,代表人類耗用資源的速度已經放緩。但最新《國家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報告》(National Footprint and Biocapacity Accounts)指出,其中四天的差異是因為調整計算方式造成,等於今年的進步只有一天。 在過去五年來,地球超載的趨勢逐漸放緩,但專家無法確定這是經濟衰退所致,還是全球努力減碳的成果。 哪些國家資源消耗最快?如果我們都住在卡達,那麼41天(2月10日)就會耗盡天然資源,其次為盧森堡(

英國將制訂企業揭露永續發展風險與機會準則打擊企業漂綠

英國商業和貿易部(the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and Trade)在星期三發出一份聲明表示,英國將參考國際標準,制訂企業揭露永續發展風險與機會的規則,一來打擊企業漂綠,二來強化倫敦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英國商業和貿易部長Kemi Badenoch指出,英國將努力在2024年7月之前,為英國企業制訂揭露永續發展相關資訊的準則。英國的永續揭露準則將以國際永續發展標準委員會(ISSB)發布的標準為基礎,除了要求企業揭露其營運過程對於氣候產生的影響之外,也規範企業必須要揭露範疇3的碳排放量。目前初步規劃由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監督上市發行公司,一般英國公司則由商業和貿易部進行管理。 包括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金融行為監督委員會、財政部、倫敦證券交易所(LSE)等單位都宣布支持商業和貿易部的作法,並且表示將會提出建議供政策推動參考,國際永續發展標準委員會亦肯定英國推動此項政策。 資訊來源:INDEPENDENT

法國10月起補助衣鞋維修 褲子破洞、拉鍊壞了、鞋跟斷了都有份

衣服破洞、拉鍊壞了、鞋跟斷掉,你會怎麼做?為減少紡織廢棄,法國10月起推出新政策,政府補貼你修補衣服跟鞋子的費用。依據項目與難易度,金額從6~25歐元不等(約新台幣210~870元)。負責生態事務的法國國務秘書庫雅爾(Bérangère Couillard)11日公布這項計畫。庫雅爾指出,希望更多人決定修補衣物而不是直接丟棄,這項補助也可增加裁縫和鞋匠的工作機會。計畫委由生態組織「翻新時尚」(Refashion)辦理,裁縫、鞋匠、或衣鞋修補公司都可參與計畫,但須先取得「翻新時尚」的認證。《BBC》指出,法國政府將為計畫提供5年1.54億歐元的資金。據法媒《The connexion》,補貼金額會依項目而異,舉例來說,衣服破洞或鞋跟壞掉補貼7歐元、黏鞋底8歐元,修補拉鍊8~15歐元,修理皮鞋最高可到25歐元。《衛報》報導,法國每年高達70萬噸的衣物被丟棄,其中2/3進了垃圾掩埋場。平均來看,每位法國人每年購買10.5公斤紡織品。這項政策是法國一連串促進時尚服裝業永續的政策的一環。2024年1月1日起,法國要求服裝業遵守新的標籤規則,列出商品對環境的影響,包括衣物製作的用水量、化學品用量、

要時尚業負起生產者責任 歐盟打算預收每件T恤台幣4元廢棄處理費

衣櫃滿滿,卻永遠少一件?隨著快時尚風行,丟棄衣服的速度也加快。平均下來,歐盟每人每年丟掉12公斤的衣服和鞋子。為促進紡織品的永續利用,歐盟4日提出草案,要求生產者預付廢棄管理費,預估約每件T恤約0.12歐元(約台幣4元),隨著回收與處理的難易而異。這是歐盟2030年紡織品循環利用目標的一部分,相關法規還包括禁止業者銷毀未售出的服裝、建置紡織品廢棄物回收系統、管理不實的綠色標籤等。以更強硬的法規管制過去少被管理的紡織品問題。 快時尚也加快廢棄 歐盟要生產者付費Zara,H&M的成功,帶動SHEIN、Boohoo等更多快時尚品牌湧入市場,以流行、便宜吸引消費者。不僅購買量上升,汰換跟廢棄速度也變快。從製作所需的原料、水、電,到廢棄處理,都對環境造成壓力。歐洲環保署(EEA)2019年統計,歐盟每年每人的服裝、鞋類和家用紡織品消費用掉約1.3噸的材料和超過10萬公升的水,這些數據還在快速成長中。紡織已成了歐盟第四大環境負擔源,緊追在食物、住房與交通運輸之後。歐盟執委會資料指出,歐盟每年丟棄的紡織品廢棄物約為1260萬噸,衣服與鞋子占520萬噸,相當於每人每年丟掉12公斤的衣服和鞋子。

塑膠相關投資風險上千億 全球最大環境揭露計畫今年首度納入塑膠

炎炎夏日,上萬家公司的永續部門如火如荼的趕工,準備今年的CDP資料。CDP是全球最大的碳揭露計畫,這些資料是136兆美元投資資金與6.8兆美元採購金額的重要參考,企業莫不高度重視。今年CDP首度納入「塑膠」項目。石化業、食品業、包裝業等近7000家業者受邀揭露塑膠生產跟回收情況,資料預計9月對外公開。 7000家企業被要求塑膠揭露隨著全球對碳排管控加嚴,二氧化碳排放過多可能要繳交碳費,甚至面臨訴訟,這些都是投資風險。因此,全球有超過680家投資機構,資產管理總和達136兆美元要求企業填寫CDP資料,作為投資參考。2022年就有超過1萬8700家企業繳交CDP問卷,企業總市值占全球一半。CDP公布,今年新增「塑膠」揭露,項目包含對環境衝擊最大的塑膠聚合物、耐用塑膠和塑膠包裝等。首波點名的行業包括化工、服飾、食品、包裝等,近7000家公司受邀揭露塑膠生產或使用資訊。預計9月起開放查詢。CDP解釋,全球100 家石化公司產生的塑膠垃圾占全球塑膠廢棄物的九成;食物和飲料的塑膠包裝是主要污染源。此外,高達44% 的塑膠用於包裝。今年的塑膠揭露是試辦性質,CDP官網指出,為了讓企業有時間制定減塑行

KitKat拋下「碳中和巧克力」目標 為何外媒反稱讚是好事?

碳中和洗髮精、碳中和酒、碳中和牛肉、碳中和巧克力,隨著消費者對減碳的重視,五花八門的碳中和產品開始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雀巢集團(Nestle)卻反其道而行,近日宣布放棄旗下KitKat和Perrier等商品的碳中和聲明。非但沒有引發撻伐,外媒反而大讚是好事。 「碳中和」屢成箭靶 KitKat、Gucci、EasyJet紛紛放棄聲明2021年KitKat宣布,將致力於2025年達成碳中和,這個目標在2023年轉彎。《彭博》報導,雀巢集團解釋,公司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並沒有改變,只是讓KitKat和Perrier等商品將不再使用碳抵換(Carbon offsetting)來達成碳中和,改從供應鏈減碳做起。商品在生產、製造、運輸的過程或是公司用電、出差等都會產生二氧化碳,公司不太可能做到零碳。於是,公司對外購買減碳額度來抵銷這些碳排放,達成所謂的「碳中和」。減碳額度可能來自種樹或是保護濕地等碳抵換計畫,也可能遠在非洲、南美洲或某個小島。近年,很多計畫被踢爆減碳不實,反讓公司蒙上「漂綠」陰影,甚至吃上官司。Evian礦泉水瓶上的「碳中和」標示就被美國消費者告上法庭。原告指責,這不僅是行

歐盟提「土壤監測法案」首部土壤立法 盼找回健康土地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5日提出「土壤監測法」(Soil Monitoring Law)草案,這是歐盟首次針對土壤健康立法。不過,這部法案以「監測」為主,並未包括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目標,也沒有對恢復土壤健康的強制性要求,令外界大感失望,並呼籲歐盟執委會要「更大膽」的守護土壤健康。 首部土壤法案 要在2050前恢復歐洲健康土壤據官方數據,歐盟有60~70%土壤處於不健康狀態,每年約10億噸土壤流失,導致肥沃的表層土壤急遽減少。土壤退化衍生的成本,每年估計超過500億歐元。歐盟指出,「土壤監測法」目標是2050年恢復歐盟所有土壤的健康。草案將統一土壤健康的定義,並建立全面且一致的土壤監測架構。據《歐洲動態》(Euractiv)報導,歐盟環境專員辛克維丘斯(Virginijus Sinkevicius)表示,健康的土壤可以提升防災能力、實現氣候中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和防治沙漠化。過去歐盟缺乏土壤法案,現在,土壤將與空氣、水和海洋環境一起納入法規的保護。歐盟表示,土壤數據的收集和共享可以幫助農民和土地所有人。他們可以針對土壤健康狀況,採取適當的管理措施,來提高土壤肥力和

擴大禁塑政策 紐西蘭成為全球第一個禁用「薄塑膠袋」的國家

紐西蘭7月1日起擴大禁塑政策,成為全球第一個禁止一次性蔬果袋的國家。自備購物袋已經是全球主流,但大部分超市跟商家還是會在裸賣蔬果旁提供免費的薄塑膠袋,以減少碰撞,也方便計費。紐西蘭超市樂見禁令,但坦承有「暴躁的顧客」。 分階段擴大禁塑令紐西蘭在2019年就禁用購物袋,至今省下逾10億個塑膠袋。7月擴大實施,一次性的薄塑膠袋、塑膠吸管,跟一次性塑膠餐具都在禁止之列。紐西蘭環保部指出,紐西蘭平均每人每年製造60公斤塑膠垃圾。新禁令實施後,預計每年可減少1.5億個塑膠蔬果袋,相當於每小時減少1.7萬個塑膠袋。下一波禁塑令將於2025年中實施,擴大到聚氯乙烯(PVC)和聚苯乙烯(PS)製成的食品和飲料包裝。 超市提供減少碰撞秘訣禁令已預告一段時間,超市持續跟顧客宣傳替代性作法。《BBC》報導,紐西蘭大型連鎖超市Countdown銷售可重複使用的網袋作為替用品。Countdown永續發展主管蘭加比爾(Catherine Langabeer)表示,改變需要時間。他含蓄說明「有一些脾氣暴躁的顧客」。旗下擁有PAK’nSAVE、New World和Four Square超市的企業Foods

碳權交易如何防漂綠 學者建議:減碳一定要有「外加性」

交所昨(3日)揭露,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8月7日於高雄成立。做為自願性減量碳權的交易平台,未來將先行國外碳權買賣,待國內相關子法上路,再做國內碳權交易。對於正式引入碳權交易,外界也擔憂引發「碳權漂綠」。立法委員洪申翰、林楚茵舉辦公聽會邀請產官學界討論,學者指出,碳權一定要有「外加性」,若是法律要求或利潤可觀的減碳行為就不算,且企業應先窮極減碳作為,第二步才是購買碳權。 碳權交易所將成立 環署提草案「減量額度可轉售」台灣碳權交易所將進行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及碳諮詢,總公司預計落腳高雄,資訊交易中心設於台北,以雙中心概念營運。象徵淨零邁入新里程碑。林楚茵指出,環保署提出碳權交易子法前,股市就已出現「碳權概念股」的暴漲風潮,金管會及證交所應慎防可能衍生的炒作或詐欺。前環保署主任秘書陳鴻達也提醒,碳交易是要讓企業負擔排碳成本,減碳技術初期成本較高,若碳權交易成本太低,那企業就不會投資減碳技術。上(6)月29日,立委舉辦「避免漂綠!碳權交易所該怎麼做?」公聽會。同日,環保署預告「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草案,是《氣候變遷因應法》自今年2月上路以來,環保署將優先預告的三項子法之一,其他尚

CBAM解析:碳市場與中小企業機遇

近年來,氣候變遷議題日益受到全球關注,各國紛紛提出碳減量的政策措施,歐盟提出的「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作為一項重要的碳定價減量措施,不僅影響著全球貿易格局,也為中小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為確保進口商品的碳排放符合歐盟的環保標準,避免碳洩漏及轉嫁的情況發生,今年5月16日歐洲議會及歐盟執委會已正式通過「碳邊界調整機制法案(CBAM)」,將於今年10月試行並於2026年開始對「鋼鐵、水泥、化肥、鋁、電力、氫氣、部分前驅物(precursors)及鋼鐵下游產品(如螺絲、螺栓等)」等進口商品徵收碳關稅,使來自高碳排放國家的商品面臨更高的進口成本,進一步鼓勵企業實現碳減排,推動全球碳市場的發展。 CBAM的實施將對中小企業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這些企業可能面臨更高的生產成本和貿易競爭壓力,然而,CBAM也為中小企業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如推動企業碳減量、透過參與碳市場交易獲取碳配額實現碳中和目標、尋求與綠色科技企業合作推動碳減量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加速產品升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產業綠色轉型發展再生能源與環保產品開拓新市場。 然而,CBAM實施也將對中小企業帶來一些挑戰,例如如何適應新的貿易

廢棄物找不到出路? 聯電建議:讓AI媒合資源循環

我國七成原物料來自進口,與產品製造相關碳排占45%。為加強資源循環、提升產業韌性,在上月30日環保署舉辦的論壇中,聯電資深處長賴懷仁建議政府透過AI技術主動媒合產業,協助產業尋找各種廢棄物資源化的可能,降低尋覓合作廠商成本。 轉廢為能 台泥使用銀合歡等多項替代燃料「資源循環零廢棄」為淨零路徑12項關鍵戰略之一,環保署資源循環辦公室主任暨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表示,我國原物料七成仰賴進口,與產品製造相關碳排占45%,為了減碳、提升韌性,須翻轉思維創造新的循環運作商業模式,讓資源循環最大化、廢棄物處理最小化。環保署資源循環辦公室30日舉辦「資源轉型 邁向永續」論壇,邀請企業分享如何將廢棄物翻轉為資源。聯華電子風險管理暨安環處資深處長賴懷仁指出,聯電「循環經濟資源創生中心」預計2025年啟用,不僅是南科首座廢棄物資源化研發中心,也是國內產業循環共生及轉型的重要指標,每年可減廢1.5萬噸。台灣水泥副總經理呂克甫表示,台泥使用多項替代燃料協助解決社會環保問題,「不當環境的啃老族」。26日才與花蓮林管處、第九河川局簽署「花蓮外來入侵植物資源化合作備忘錄」(MOU),協助去化銀合歡。另外,台泥「DAKA再

阿里山小火車「戴口罩」減污逾九成 2025年全數更換環保車頭

搭乘蒸汽小火車穿梭千年神木之間,是許多人對阿里山的想像。然而小火車採用的燃料「煙煤」會排放黑煙,釋放硫化物、PM2.5懸浮微粒,可說是阿里山「好山、好水、好空氣」的漏網之魚。去(2022)年阿里山區域劃入空品維護區,嘉義縣政府表示,目標2025年換新所有車頭,輔導改裝為燃燒效率更好的「環保火車頭」,屆時排放量可達空品維護區標準。 小火車「戴口罩」濾煙效率逾九成 目標2025年車頭全數換新阿里山是台灣海拔最高的空品維護區。環保署昨(2日)舉辦參訪活動,嘉義縣環保局局長張輝川表示,減排經費陸續到位,嘉縣目標2025年以前將所有車頭換新為燃燒效率更好的「環保火車頭」,讓排放量達到空品維護區標準。嘉義縣政府從2017年開始利用空污基金補助阿里山小火車「戴口罩」,加裝濾煙器,改善效率達到95%、每年每輛削減40公斤的PM2.5排放。張輝川指出,過去農委會林務局阿里山林鐵處曾將古董蒸汽火車頭改良至可燒「生質煤磚」,這種煤磚由碎木屑和煤碳屑壓製、碳化而成,燃燒熱值不遜於傳統煙煤,但硫份、灰份、揮發物含量較低。不過,火車燒生質煤磚僅是實驗性質,裝濾煙器也無法治本。 阿里山空維區2022年設立 引進電動

網購環保新規明上路 業者研發智慧選箱、併貨替包材「瘦身」

網購包裝減量新規定明天(7月1日)上路,若材質、重量超重或不合格,可處3~15萬元罰鍰。環保署將與地方政府合作,鎖定資本額1.5億元以上的大型業者稽查。據了解,PChome、MOMO、統一、博客來等知名電商,都列在北市下半年度稽查名單。因應新規定,也有業者率先研發升級智能物流系統,可做到自動推薦包材、包裝超重主動示警。 7/1網購包材減量新規上路 包裝材質、重量都納管環保署統計,2021年我國消耗2.2億個網購包裝,總重達5.7萬公噸,2030年預估將翻倍。為避免包材過度消耗,於今(2023)年初公告「網際網路購物包裝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自明天(7月1日)起,網購紙箱須含90%以上再生紙,塑膠袋須含25%以上再生塑膠,並且全面禁用PVC材質。避免「厚重大箱裝輕巧小物」造成浪費,環署也祭出「包裝重量比值」規範,依商品重量分為三級,「包材重」分別不得超過「包材+商品總重」的40%、30%、15%。根據公告內容,業者使用PVC包材(含膠帶、緩衝材)將處1200~1600元罰鍰。若包材再生料比例、包裝重量比值不符規定,則處3~15萬元罰鍰,屆期未改將按日處罰,情節重大者更必須停工、停業或

巴黎峰會推動「新全球金融體系」 助窮國對抗氣候變遷

開發中國家排放較少二氧化碳,但在極端氣候侵襲下,卻要承擔嚴重災害與債務。「新全球金融公約峰會」(Summit for a New Global Financing Pact)22~23日在法國巴黎舉行,全球40多國領袖齊聚,尋求協助低收入國家對抗氣候變遷的新金融體系。 會中傳來好消息,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特別提款權(SDR)已達成1000億美元目標,可望提供較低利率的貸款;也有國家支持對航運業課稅,可望提供更多氣候資金。但氣候倡議人士質疑,這些措施難以協助窮國擺脫債務困境。 承擔氣候危機 窮國陷債務危機 飽受氣候災害的窮國常要藉著貸款來度過危機。沉重的債務讓它們無力投資更強韌的基礎建設與因應機制。於是,下次災害來臨時,它們依舊缺乏應對的能力。雖然富國屢屢承諾提供資金,但承諾金額卻遲遲無法到位。會議東道主、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希望藉著峰會促成政治壓力,重整金融體系。《美聯社》報導,峰會的想法源自加勒比海島國巴貝多總理莫特里(Mia Mottley)在去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所提「布里奇頓倡議」(Bridgetown Initiative),希望能徹

能源局統計:去年用電量減少1.3% 服務業用電增幅多

經濟部能源局上周(21日)公布《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統計去(2022)年全年用電量約2794.5億度,用電量較前一年(2021年)下降1.3%。去年全國發電總裝置容量約6194.4萬瓩,相較前一年淨增加254.萬瓩,歸功於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的大幅成長。能源局預估,今年的用電需求也會和去年相當。 去年用電量2794億度 服務業用電成長最多經濟部能源局21日公布《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2022全年用電量約2794.5億度,整體用電量較前一年(2021年)下降1.3%。其中工業部門用電最多1568億度(56%),其次為住宅用電509億度(18%)、服務業用電476億度(17%)。前幾年工業用電節節高升,今年卻不增反降。能源局說明,受全球通膨及升息影響,供應鏈調整造成國內工業部門經濟活動減緩,工業部門電力消費量較2021年減少約45億度,降幅達2.81%。反觀服務業部門隨疫情趨緩,出遊、聚餐等觀光消費人潮回流,休閒娛樂、旅宿相關消費及台鐵、高鐵、捷運等客運量持續回升,讓服務業及運輸部門用電量增加約24億度,增幅達5.03%。民眾增加戶外活動,也讓住宅用電相對減少約17億度,降幅達3.18

歷經20年談判 聯合國通過第一個保護公海的國際條約

全球近2/3的海洋是公海,因不隸屬任何國家,常受到不當開發與利用。歷經近20年的談判,聯合國(UN)19日終於通過全球第一個保護公海的國際協定。目前僅1%的公海受到保護。公海條約(High Seas Treaty)生效後,聯合國將成立新的海洋監管機構,並且建立公海海洋保護區的法律框架,讓更多公海納入保護範圍,為2030年以前保護30%海洋的目標跨出一大步。公海條約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就「國家管轄範圍以外海洋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BBNJ)的保育和永續利用,所擬定的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今年3月達成協議,本週正式通過。根據聯合國資料,2023年9月20日起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放簽署協定,要等60個國家批准後後才正式生效。聯合國秘書長須在生效後一年內召開締約方大會(COP)。2022年底近200個國家同意,要在2030年前保護30%的陸地跟海洋,也就是「30×30」目標。公海條約對於達成「30×30」來說非常關鍵。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1

台灣年耗60億寶特瓶 奉茶團隊推行「RF100」 號召企業喝水零廢

你可能聽過台積電等大廠都已加入「RE100」,承諾在2050年前使用100%再生能源。但你聽過「RF100」嗎?今(6月16日)是「世界無包裝日」(World Refill Day),奉茶行動團隊發起「RF100喝水零廢計畫」,邀請台灣100家公部門、組織、企業簽署承諾在2030年之前,達到所有活動不再使用、提供、購買任何瓶裝水。目前已有多家企業及機構同意響應,煙波大飯店、宜蘊醫療等更表明早已實現「喝水零廢」。 台灣年耗60億寶特瓶 民間號召企業承諾2030年零瓶裝水台灣每年消耗60億支寶特瓶,其中10億支來自瓶裝水。「奉茶行動」團隊在2020年3月推出奉茶App,讓民眾透過「喝水地圖」輕鬆找到所在地附近的奉茶點。App累積23萬使用者,奉茶點達1萬3000處,約減用142萬罐瓶裝水。奉茶行動團隊特地選在世界無包裝日發起「RF100喝水零廢計畫」,邀請100家企業、公部門、組織承諾在2030年前達成內外部活動100%不再使用瓶裝水。團隊透露,多家企業及機構已同意響應,更有企業表示不用等到2030年,現在所有內外部活動及空間,早已不使用、提供、購買1公升以下的瓶裝水,包括雄獅旅遊、煙波大

宮廟淨零「與神同行」 北市屈原宮光電儲能首座示範亮相

中央地方同步推動淨零轉型,台北市府今(13日)說明推動創能儲能示範宮廟成果,於北投區洲美里屈原宮建置4.8KW屋頂光電版,搭配15KW儲能系統,換算每年可減少2.4萬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4.8KW光電搭配15KW儲能 每年可減24噸碳 台北市目標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更在去年中通過《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成為全國首部2050淨零排放地方法規。民間也以行動響應淨零轉型,北投區洲美里辦公處、屈原宮管理委員會與民間廠商合作,於洲美里屈原宮設置太陽能板,搭配儲能設施及節能,達成電力自發自用,可降低對市電的依賴,也節省電費支出,成為北市首座創能儲能示範宮廟。 環保局說明,目前屈原宮旁龍舟屋共設置4.8KW屋頂光電版,搭配15KW儲能系統,於6月5日12時至9日12時實測發電量達96度(kWh)。經廠商評估屈原宮及文史館創能、儲能、節能設置成本,約為該宮廟兩年半的電費支出;另外,透過綠能發電相當每年可減少24公噸二氧化碳排放。未來將增加設置規模達8KW,並透過智慧化供電系統,使屈原宮及文史館用電達到自發自用自足。 台北市府於10日「2023台北市國際龍舟錦標賽—龍舟點睛暨祭江大典」中公開

「台灣氣候學院」揭牌 攜手產學界補足永續人才缺口

台灣氣候聯盟和清華大學、成功大學與台灣師範大學等校合作籌備「台灣氣候學院」,今(5日)舉行揭牌儀式。台灣氣候聯盟指出,國內產業面臨減碳壓力,對氣候治理的人力需求越來越多,設立學院可補足人才缺口。副總統賴清德出席致詞強調,中小企業難以獨力完成減碳轉型,學院可以幫助落後者達成公正轉型。 產學界創「台灣氣候學院」 教企業永續管理 台灣目標2050年淨零碳排,面臨國際減碳壓力,政府大力督促國內產業轉型。台灣氣候聯盟今日舉行「台灣氣候學院」揭牌儀式,和清華大學、成功大學與台灣師範大學等校合作。台灣氣候聯盟理事長海英俊說明,全球淨零和綠色經濟快速崛起,各行各業都要進行轉型,企業永續人才需求大增。盼「台灣氣候學院」能協助資通訊(ICT)產業培育永續管理人才,加速帶動台灣淨零轉型。 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彭啟明進一步說明,目前產業界面臨減碳壓力,大型企業可能有辦法因應,但同樣在國內外供應鏈中的眾多中小企業,減碳轉型資源相對較少,需要補足更多的氣候治理能力。學院可以針對各職涯階段,由業內具第一線經驗的永續長協同授課,傳承ICT產業經驗,也有針對企業決策者的個案教學方法,或是針對中高階主管的氣候知識培訓等。

error: 内容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