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首次試申報於2024年2月底截止,根據《金融時報》報導,歐盟執委會提供首次申報統計,碳密集產品來自中國的報告數量遠超出其他國家2倍以上,台灣竟也名列前5名,小幅度超越印度,為何? CBAM自2023年10月試行,原訂2024年1月截止的首次碳數據,後來歐盟稱因技術性問題、展延30天,於上個月底完成。不過,因為是首次申報,也發現有登錄系統操作不易、申報完成率普遍偏低等問題,還有待CBAM執行機關後續調整。 CBAM上路,歐盟進口商以2023年第4季產品進行首次申報,根據《金融時報》採訪歐盟執委會獲得的申報資料,碳密集產品來自台灣的數量名列前五,小幅度超越印度,歐盟當地廠商提交共1.3萬份報告內,約有5,000多筆資料登錄是顯示來自台灣。 不意外地,高碳密集產品出口居冠的是中國,約2.5萬筆;緊追在後的美國約1萬筆、比中國少逾一半;依序還有英國、土耳其、台灣及印度,都介在5000至1萬筆間;來自南韓和日本的申報量則遠低於5000筆。 若以CBAM納管的六大產業、各國輸往歐盟的出口產值來看,中國同樣居冠、接續是土耳其、瑞士、英國、蘇聯、印度和韓國,KPMG董事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