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首次试申报于2024年2月底截止,根据《金融时报》报导,欧盟执委会提供首次申报统计,碳密集产品来自中国的报告数量远超出其他国家2倍以上,台湾竟也名列前5名,小幅度超越印度,为何?
CBAM自2023年10月试行,原订2024年1月截止的首次碳数据,后来欧盟称因技术性问题、展延30天,于上个月底完成。不过,因为是首次申报,也发现有登录系统操作不易、申报完成率普遍偏低等问题,还有待CBAM执行机关后续调整。
CBAM上路,欧盟进口商以2023年第4季产品进行首次申报,根据《金融时报》采访欧盟执委会获得的申报资料,碳密集产品来自台湾的数量名列前五,小幅度超越印度,欧盟当地厂商提交共1.3万份报告内,约有5,000多笔资料登录是显示来自台湾。
不意外地,高碳密集产品出口居冠的是中国,约2.5万笔;紧追在后的美国约1万笔、比中国少逾一半;依序还有英国、土耳其、台湾及印度,都介在5000至1万笔间;来自南韩和日本的申报量则远低于5000笔。
若以CBAM纳管的六大产业、各国输往欧盟的出口产值来看,中国同样居冠、接续是土耳其、瑞士、英国、苏联、印度和韩国,KPMG董事总经理黄力家受访时说:「台湾本来就不低,出口产值排名在全球第八,」因此CBAM初步揭露申报量,台湾排名到第五,他并不意外。
根据这份排名,黄力家推论台湾位居第五:一是,因为台湾输往欧盟的出口产值原本就不低;二,台湾输往欧盟最大宗产品为钢铁下游产品——螺丝螺帽零件,在台制造螺丝螺帽业者又都是中小企业,因此厂商数量相对更多;三,为因应CBAM试行,去年经济部找来工研院等举办多场说明会奏效,「了解的厂商比较多,也比较敢去填报,」黄力家说,而且台湾公司都比较谨慎,如期在2月底前提交资料。
首次申报完成率低,德国、瑞典完成率仅10%上下
然根据德国排放交易机构提供给《金融时报》的数据看来,在德国共约2万家厂商得申报,首次申报完成率不到10%。其他欧盟成员国同样出现申报完成率偏低的情形,如瑞典环保署提及,完成率仅约11%。
德国联邦环境署(UBA)表示,CBAM试办期间,期望收到的报告数量应远高于此。 UBA认为首次申报比率低,主因是多数境内进口商还不清楚申报义务,毕竟CBAM仍在所谓的「过渡期」,直到2026年才正式启动付费。
虽然CBAM还未正式开征,但CBAM纳管七大品项的进口商,若于2024年7月中前未完成申报义务,仍会面临每吨排碳最多50欧元的罚款。
CBAM试行首次公开申报率仅10%,黄力家直言「这数字老实说不太好看」,但他仍审慎乐观看待,既然试行期长达两年,申报频率高达每季一次,当地进口商仍有很多操作学习的机会,CBAM执行机关多办几场说明会、辅导进口商理解填报流程,都有助于提升整体学习曲线。
以输出国角度来看,他指出另项观察:进口商与出口商的专业差别。欧盟当地进口商作为CBAM规范的资料上传者,他们擅长的是贸易进口、协助报关等商业性行为;出口商身为制造端,则最清楚自家产品如何制造、计算碳足迹等技术性问题,双边必须协作完成申报,仍需更多说明、辅导和时间。再加上未完成申报义务会面临罚则,黄力家乐观表示:「未来申报完成率有望再提升更多。」
CBAM未申报黑数难估计
花旗分析师警告,欧盟境内进口大量来自俄罗斯、土耳其、印度、中国的产品,可预期未来水泥和石灰、化肥、钢铁、以及铝的投入成本都将提高。
根据首次申报收到的近1.3万份报告初步统计显示,欧盟境内的碳密集产品最多来自中国,且远多于美国、英国、土耳其等其他国家。这也是为何中国长期抨击CBAM要求申报的措施,目前数据直指出碳泄漏集中于中国的事实。
然而首次CBAM申报期间,不仅出现登录系统操作不顺等技术性问题,每季应收到的报告数量也难以评估。
一位欧盟资深官员向《金融时报》表示,欧盟执委会仅提到,2021年整年度进口交易量将近24万笔。如今要求厂商得每季申报,依据前年粗估的年交易量,回推至每季应申报厂商数量,实务上仍有困难。
有鉴于CBAM上路待解的问题还很多,欧盟执委会目前尚未正视「未申报的」黑数问题,仅表示系统操作将简化,让须登录的厂商更容易上手。
欧盟官员则认为:「必须问对问题,我们对申报数据的理解才会更准确。」
资料来源: CSR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