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氣候風險是一項緊急並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需要對眾多領域都有了解,比如全球氣候系統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及自然生態系統對此做出的反應,也要評估當下減排措施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了解諸如人口被迫遷徙、全球糧食產量巨變、日益上升的暴力活動和政府失靈等政治、社會和經濟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
這份名為《氣候變化:一次危險評估》(下文簡稱《報告》) 的報告於今日 (2015年7月13) 發布。該報告對上述問題做出了權威解析。其作者包括英國的大衛·金爵士 (Sir David King)、美國的丹尼爾·施拉格教授 (Professor Daniel Schrag)、中國的周大地教授和齊曄教授、印度的阿奴巴哈·戈甚博士 (Dr Arunabha Ghosh)。他們敦促各國政府高度關注氣候變化問題並給予即時評估。
上週,戈甚博士 (Dr Ghosh) 在印度德里指出,科學家、精算師、軍官和政策分析家對於風險的定義各不相同。科學家對於預測未來氣候影響持審慎態度。而精算師和軍官需要對最壞可能做出規劃,因此他們更關注的是極端情況。戈甚博士表示,這份報告不僅考慮了最壞情況,還採用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對高排放軌蹟的研究數據。而這些極端情況揭露出的潛在影響令人大為震驚。
在高碳排放的經濟發展基礎上,氣溫上升將不可避免。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將有可能從不夠便利演變為令人無法忍受。即使將排放量削減到最低,到本世紀後半葉氣溫仍然會上升超過2度攝氏;中等程度的排放量則會導致2150年氣溫升高超過4度攝氏;如果對高排放方式繼續放任不管,那麼即便本世紀末氣溫升高不會達到7度攝氏,在下個世紀這個情況也極有可能出現。
《報告》作者從大規模移民和自然災害角度列舉了可能對人類和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印度為例,花期的極端高溫天氣將會導致植物大面積枯\萎,僅旁遮普邦小麥產量減少就將損失2,000億美元。夏季40度以上高溫天氣出現的頻率也會越來越多,中暑導致的死亡人數將不斷攀升。今年,僅印度和巴基斯坦就有至少2,000人因為熱浪而喪生。
氣候變化還會促使恒河和印度河流域洪水暴發的風險激增,中國的黃河流域也會面臨相似問題。《報告》指出,如果繼續沿用現在的高排放方式,就本世紀而言,以往黃河和印度河流域30年一遇的洪水出現頻率將至少增加兩倍,恒河流域的風險則會增加五倍
中國面臨的風險也不小。《報告》作者認為,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的衝擊也將愈加明顯。以全球穀\物市場為例,數據顯示中國已越發依賴糧食進口。根據中國財政部消息,2013年中國有一半的穀\物、大豆和肉類都來自進口。中國農業也將面臨極端天氣的考驗,比如華南地區的極端高溫就會造成大米產量至少減少四成。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指出,每年中國因氣象災害而遭受的損失甚至相當於當年年度GDP增長額。其中,耕地流失或漁船丟失等直接經濟損失佔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為非直接經濟損失,比如被迫撤離或者中斷生產。
中國的分析家已經意識到,日益增多的熱浪、暴雨、乾旱和颱風都將對農業生產、城市管理、公共健康和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威脅。其中,一些人更表示,相較於美國這樣的已開發國家,中國欠缺必要的應對能力和基礎設施,所以一旦遭受極端天氣影響,所受損失將是前者的十倍之多。
氣候變化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同時也會對政策制定產生影響。中國政府不僅要應對氣候變化引發的國內問題,還要考慮氣候變化對中國在區域和國際領域的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方面的影響。中國官方希望中國在全球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中國政府正與周邊國家一同開展新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這些都需要將目前和未來低碳發展的標準和目標考慮在內。
《報告》作者還嘗試找出氣候變化可能引起的社會和政治影響。研究顯示,利比亞、約旦、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葉門、埃及和伊拉克幾個國家在世界9個主要小麥進口國中佔據7個席位。按照人均標準計算,食物花費大概佔這幾個國家家庭平均收入的35%到45%。 2011年,以上國家均經歷了政治抗議造成的平民死亡。同樣是在2011年,由於世界糧食產量危機,食物價格飆升。
《報告》作者建議相關政府把氣候風險評估列為首要任務,從而更好地理解未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發展趨勢、排放引發的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直接風險、以及氣候變化在復雜的人文社會環境中產生的風險等,並製定出相應的應對規劃。
雖然《報告》乃是提供全球政府之策略發展參考,但是對國內中小企業來說,氣候變遷對企業永續營運造成的風險也不容小覷。在此呼籲企業內部針對台灣目前常見的極端氣候展開企業內部風險評估,並建置緊急應變措施,防止未來營運的中斷,造成企業財務、市場佔有率以及專業人才的流失。
《氣候變化:一次危險評估》執行概要如附件 (簡體中文版):risk-project-report-executive-summary—cn
Source: Chinadialogue (2015-07-13) (PIDC 編譯)附件檔案:risk-project-report-executive-summary—c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