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News

Latest Articles

How muc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increased during the epidemic? EU single-use plastic report released

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EEA) report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Single-use Plastics in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the epidemic has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use of many products made of long-lasting single-use plastics. Masks and gloves protect people's health, but certain types of food packaging lead to additional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other pollutants, and the resulting waste can harm ecosystems and animals. EU imports of masks and gloves more than doubled during the pandemic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pandemic last year (2020), the EU's imports of masks and gloves more than doubled, and domestic production also grew.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briefing estimates that the EU imported around 170,000 tonnes of masks during this period, or about 0.75 masks per person per day, resulting in addition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other types of pollution. The briefing further estimates that reusable cotton masks become more climate-friendly than disposable masks after about 13 washes, but may not provide the same level of 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 do not recommend the use of gloves as a preventive measure.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during the first wave of the pandemic in Europe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last year, glove imports increased by 80%, totaling 105,000 tons. The report shows that the increased use of disposable masks and gloves during the pandemic has impacted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from resource extraction,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waste disposal and littering behaviour. The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stage is mainly seen in exporting countries outside Europe, while

新研究發現:牛胃中微生物可以分解塑膠

塑膠污染無處不在,成為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隱憂。最新研究發現,在牛的其中一個胃內有可以分解塑膠的細菌。 科學實驗發現 三種類型塑膠都能被牛瘤胃中的微生物分解 人類自1950年代至今,已生產了超過80億噸塑膠——相當於10億頭大象的重量,主要用於外包裝、一次性容器和寶特瓶。塑膠污染無處不在,不管是在水中還是在空氣中,人們都在不知不覺中攝入和吸入微塑膠顆粒。近年來,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開發微生物分解這種棘手的材料的能力。 目前已知有微生物能分解天然聚酯,例如在番茄或蘋果果皮中發現的微生物。由於牛的飲食中含有天然聚酯,科學家們推測牛的胃會含有大量這些微生物,以分解天然聚酯。 為了驗證這個理論,維也納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的瑞比斯(Doris Ribitsch)博士和同事們從奧地利一家屠宰場蒐集牛瘤胃中的液體。瑞比斯指出,一頭乳牛通常可產生大約100公升的瘤胃液,「你可以想像每天屠宰場都有大量的瘤胃液浪費掉。」 科學家將三種類型的聚酯泡在瘤胃液中,包括PET(常用於紡織品和包裝的合成聚合物)、PBAT(可生物分解塑膠,常用於可堆肥塑膠袋)和 PEF(一種由再生資源製成的生質材料)。每種塑膠都以薄膜和

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 近5年登錄統計電力業占比最高、半導體業成長最多

國內COVID-19疫情升溫,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中央呼籲民眾避免群聚以及非必要外出。環保署也因應防疫措施,將一年一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期限延長一個月,列管事業單位必須在今(2021)年9月30日以前完成登錄。 回顧2019年度排放量有224百萬公噸,若以行業類別來看,電力業排放量最高,佔53%(約119.26百萬公噸CO2e),其次為鋼鐵業14%等。環保署表示,近5年製造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情形,以半導體業年均成長率6.44%最高,其次為造紙業年成長1.35%、光電業年成長0.37%;其餘產業年均成長率為下降趨勢。 根據現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管法)規定,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排放源,應每年進行排放量盤查。 環保署也在2016年公告「第一批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第一批排放源),將主要耗能產業如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及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行業別,或是年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公噸CO2e)的其他業別,列管為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應進行盤查登錄。 查驗工作受疫情影響 環保署將登錄期限延後 環保署規定,上述列管的第一批排放源

因應淨零轉型挑戰 環保署成立「氣候變遷辦公室」

為因應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行政單位也需改變隊形。過去,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等相關業務都由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統籌,環保署昨(1日)成立「氣候變遷辦公室」,要讓相關工作更聚焦,以完成《氣候變遷法》修法、淨零轉型的路徑與碳定價制度,同時也要擬定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接軌國際減緩氣候變遷的趨勢。 回應國際趨勢 環保署「溫減管室」改為「氣候變遷辦公室」 氣候變遷被視為當代最重要的議題之一,不僅對環境造成破壞,也威脅人類經濟活動。即便2020年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許多國家採取封城等防疫措施,大幅降低人類活動,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卻仍持續增加、創下歷史新高,氣候危機正在發生。 為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紛紛誓言要盡快達成碳中和。總統蔡英文也在今年地球日宣布「2050淨零轉型也是台灣的目標」,以回應各國「向零競逐」的趨勢。行政院長蘇貞昌則裁示環保署,檢討現行《溫室​氣體減量法》設定「2050減碳1/2」的減量目標,並要求各部會盡快盤點淨零轉型的路徑。 目前,溫室氣體減量的相關業務由環保署的「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環管處)統籌,但攤開老舊組織章程,當年氣候變遷

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鋼鐵工業在工業溫室氣體排放中占比30%最大

鋼鐵鑄造是德國的一項關鍵工業,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危機之中。邁向氣候友善生產的深遠轉型應會促進該行業的發展。德國聯邦政府及鋼鐵廠正在加快步伐,數十億元的資金援助也不僅僅是為了環境。 根據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資料,鋼鐵工業在工業溫室氣體排放中占比30%最大,約占德國總排放量的6%。德國聯邦政府及鋼鐵廠希望加快重工業邁向氣候友善生產的轉型。德國經濟部長Peter Altmaier在與鋼鐵協會及IG Metall工會協商後表示,做為一個工業化國家,德國必須並希望維持強大的鋼鐵生產地位。氫氣能源為此一基礎產業轉型提供機會。德國聯邦政府正在支持「歐洲共同利益的重要項目(IPCEI)」框架下,金額高達20億歐元的氫技術轉換,這筆款項是為資助氫能項目而啟動的80億歐元的一部分。 德國所有主要鋼鐵廠的計畫都將納入考慮。A部長強調,到2030年,每年將減少近1,1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德國政府也從未排除配額購買綠色鋼鐵的可能性。極具希望的跡象表顯示,由於氣候保護目標的加快,整個工業部門,不僅是汽車,還有其他工業部門,都對購買綠色鋼鐵感興趣。如能在市場經濟中得到調節監管,那將是極大的負擔減輕。 Thysse

溫室氣體連鎖反應 NASA:地球15年來吸熱增一倍 使暖化再加速

一份美國太空總署(NASA)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參與的最新研究顯示,地球吸收的熱量在過去15年間增加幾乎一倍,成為全球暖化推手之一。 國際科學團隊說,地球的氣候是地球的能量不平衡所決定。能量不平衡指的是地球從太陽獲得和反射回去的能量之間的差異。 這份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的研究,以衛星和「Argo」全球海洋浮標陣列搜集回來的資料為基礎,發現地球表面現在吸收了更多的能量,比輻射回去的更多。從2005年到2019年間,地球的暖化模式幾乎增加了一倍。 研究主要作者、NASA科學家勒布(Norman Loeb)說,如此的增加幅度前所未有,而且兩種用來分析能量失衡的方法都顯示出這種大幅度的趨勢,因此他們相信能量不平衡的加劇是真實的現象,不是測量工具造成的假象。 這個現象來自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因人類活動而濃度增加,吸收更多原本會反射回太空的輻射。留在地球上的能量加速了全球暖化,其中大約90%的能量導致海洋

擴大廢棄物去化管道 港區填海造陸將優先使用再生粒料

廢棄物非法傾倒案件頻傳,去化管道不足是原因之一。行政院今(17日)表示,將加速釋出工業區土地、鼓勵企業設置廢棄物處理設施,增加事業廢棄物處理量。針對爐碴、轉爐石、焚化爐底渣等不可燃廢棄物,處理為再生粒料後,要求港區填海造陸工程優先使用,增加去化管道。 非法棄置廢棄物層出不窮 蘇貞昌:從重處罰 環保署今於行政院院會報告「廢棄物管理精進策略」。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針對惡意丟棄廢棄物、嚴重破壞環境的不法行為,會請環保署、警政署、檢調積極查處,並從速、從重處罰。 蘇貞昌表示,近年來台灣產業蓬勃發展,事業廢棄物占所有廢棄物近7成。政府將從增加設施量能、健全去化管道及加強稽查管制等三方面著手。 蘇貞昌也提醒,行政人力有限,各部會在查緝空污、水污、土壤污染、盜採砂石、濫伐山林及防治豬瘟等,都要善用科技執法,不僅要從嚴追究責任,違法者也應負起環境清理及復原的責任。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說明,事業廢棄物處理的問題,主要是處理量能不足,還有缺乏去化管道。為提高處理量能,近年來加速釋出工業區土地,同時透過簡化申請程序、減徵環保費等誘因,來鼓勵大型企業自行設置廢棄物處理設施。 環保署也推動企業使用固體再生燃

國際證監擬制訂全球統一企業氣候報告標準

身兼國際證監會組織理事會主席的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Ashley Alder)出席論壇時表示,監管機構已經提醒投資者留意氣候信息一段時間,尤其信息的一致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問題,因這與「漂綠」(Greenwashing)有密切關係。許多企業及投資反映現時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ESG)評分、數據方面欠缺監管框架,令人困惑,故國際證監會未來或會就此發指引,並向監管機構發出建議。至於ESG數據供應商及評級機構的報告,將會於7月中旬前發布。 歐達禮指出,國際證監會(IOSCO)現時正深度參與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的IFRS基金會的制訂工作,而IFRS將初步為可持續披露設立一個全球統一的企業氣候報告標準,並將重心放在氣候暖化。同時透露,近期國際證監會的董事會議上,董事對IFRS的倡議工表示堅定支持,氣候標準最早將於2022年年中發布。 他希望,IFRS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CFD)框架的基礎上,提供複雜的基本氣候報告標準,然後可以在各個司法管轄區採用和強制執行,並為制定可信、獨立的可持續性審計提供基礎,以符合投資者的需求。 資料來源: CSRONE (https://csrone

The U.S. Plastics Pact releases four key points in its 2025 roadmap to ensure all plastic packaging is reusable, recycled and compostable

作為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全球塑料公約網絡夥伴, The Recycling Partnership 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已設計並於2020年8月正式發布「美國塑料公約」 (U.S. Plastics Pact),確保在2025年達成所有塑膠包裝可重複使用、回收與堆肥之目標。 美國塑料公約“2025 年路線圖” (Roadmap to 2025) 為確保公約有系統性的變革以及加速其進度,提出了以下四大要點並於2025達成,以協助美國產業領導者於 2025 年實現塑膠循環經濟所需採取重大系統性變革上之行動: 先於 2021 年定義一份被指定為有問題或不必要的包裝清單,並在 2025 年採取措施淘汰它們; 確保 100% 的塑膠包裝可重複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 採取行動並有效地回收或堆肥 50% 的塑膠包裝; 和 確保塑膠包裝中的平均回收含量或塑膠包裝以生物基礎含量達到 30% 根據The Recycling Partnership,美國塑料公約“2025 年路線圖”遵循

歐盟統計局:去年疫情致所有成員國平均碳排放減10%

歐盟統計局上周五(7日)發表最新數字,估計去年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歐盟27個成員國因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跌了10%,減排亦與各國封城緩減疫情蔓延有關,該局形容減排幅度顯著。 歐盟統計局指,去年疫情期間27個成員國中,燃燒化石燃料相關碳排放跌幅最大3個國家依次是希臘、愛沙尼亞與盧森堡,分別跌18.7%、18.1%與17.9%;跌幅最低的國家則是馬耳他,排放量只比2019年跌1%。 歐盟統計局指,幾乎所有成員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消費量也減少,而所有類型的煤炭消耗降幅最大;只有15個成員國有減少使用天然氣,其餘12國則增加或保持相同水平。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能、水能和太陽能,去年在發電中所佔的比例大大增加,都有助減少碳排放。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下一輪的暖化亂世? 達賴喇嘛、童貝里與科學家談氣候變遷惡循環

「妳打開世人之眼,讓人們看到保護地球的迫切性,同時激勵年輕世代加入這場氣候行動,使我深受鼓舞。」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在2019年給瑞典氣候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的一封公開信中這麼寫道。 時間來到2021年1月10日,童貝里剛度過18歲生日,達賴喇嘛也出版了《我們唯一的家園:對氣候變遷的呼籲》,在環境保護的路上持續努力著的兩人,在這天透過視訊安排,出席由美國心智與生命研究所(Mind & Life Institute)主辦的線上對談。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0855134427_6548461c9a_b.jpg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與環保少女童貝里參與線上對談。圖:截自對談影片。 在科學家的一同參與下,除了探討「氣候反饋迴圈」(climate feedback loops)機制,與會的宗教家、科學家、社會運動者也都同意,教育是面對氣候災難的關鍵。本文將此次對談重點摘要整理,供讀者參考。 達賴喇嘛與童貝里 超過一甲子的忘年之交 童貝里:即使我們在年齡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卻有著相同的目標,就是保護我們的地球。

廢物大改造 日本高速公路施工布條再製 變身工作風托特包

隨著環保意識的普及,越來越多人重複利用身邊的許多用品,或購買再生商品,盡量利用原本應該要廢棄掉的材料,表現惜物愛物的精神。 利用廢棄物再製的商品,往往不是一般消費者的熱門選擇,不會當成精品。然而,在日本,一款從施工告示布條重製的手提包,不但設計有型、方便實用,而且要價近一萬日幣(約新台幣2600元),連海外的店舖都有販售。 「HATARAKU TOTE(工作風托特包)」,是一款利用日本首都高速道路使用過的施工布條,重製而成的托特包。 首都高速道路,是日本首都圈、即東京都會區的都市高速道路系統,由首都高速道路株式會社營運。托特(Tote)在英文口語中搬運、攜帶的意思,因此托特包通常有著大容量、便於攜帶、耐用的特性。 如同一般人在高速公路看過的布條,曾經出現在首都高速公路的布條,有的是提醒交通安全,有的是告知新完成的支線或隧道,有的是前方有道路工程暫停通行等等。每一條公路用的布條,都是用能夠承受日曬雨淋的材質做成的,堅固耐用,用來做托特包再好不過。 雖然是再製品,可是「HATARAKU TOTE(工作風托特包)」有很多不遜於一般商品的特色。因為常常搭配工程使用的關係,散發出獨特的工地土木氛

French landmark verdict: Environmental lawyer: Air pollution will make mass immigration the norm

The British Guardian reported that a 40-year-old Bangladeshi man stranded in France successfully avoided deportation on the grounds that air pollution in his home country affected his health. His lawyer argued that his client would risk serious deterioration in health or even early death if he returned to Bangladesh. A French court in Bordeaux last week overturned his deportation order, in what may be the first time environmental claims have been heard at an extradition hearing. A 40-year-old Bangladeshi man stranded in France has successfully avoided deportation on the grounds that air pollution in his home country affects his health. Photo source: DANNY DE HEK (CC BY-NC-ND 2.0) Environmental lawye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ill lead to large-scale immigration. Well-known environmental lawyer Sailesh Mehta said that air pollution knows no borders,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ill lead to large-scale migration. Migration occurs, and governments must take urgent action: "There is a clear link between mi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s warming makes some parts of the planet uninhabitable, mass migration will become the norm.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respect no borders. We The humanitarian and political crisis can be prevented from turning into an existential crisis. But our leaders must act now. “We have the right to breathe clean air. Governments and courts are beginning to recognize this as a basic human right. These problems are not limited to Bangladesh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ir pollution kills around 200,000 people every year in the UK, and a quarter of all deaths worldwide are linked to pollution," said Mehta. On the 2020 Yale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air pollution indicators,

Expanding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the United States resumes review of the largest offshore wind power plan

拜登政府3日指出,美國將重啟目前最大離岸風電場計畫建設許可審查程序,再一次推翻前總統川普去年做出的決定,美國海洋能源管理局 (Bureau of Ocean Energy Management)透過聲明指出,重啟葡萄園風(Vineyard Wind)離岸風電廠計畫許可審查,是政府擴大加速聯邦土地與水域的再生能源發展下的一部分。 據《路透》報導,海洋能源管理局局長萊頓(Amanda Lefton)在聲明中表示,「該局承諾將進行有健全又及時的審查」,去年12月葡萄園風離岸風電廠因為更換渦輪製造商,需評估是否要進行設計更動,因而要求暫停審查程序,未料此舉促使當時的美國海洋能源管理局直接終止所有審查。 電廠位置安置在麻薩諸塞州離岸15公里處,一旦完成建置,預期將可為麻州40萬家戶供電。針對美國重啟審查,葡萄園風離岸風電廠透過聲明回應,「我們非常開心,期望能與相關部會合作,共同打造能夠創造數千良好就業機會的產業,並為減緩氣候變遷影響邁出有意義的一步」。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have rebounded sharply after a historic decline due to the epidemic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AIE) warned on Tuesday (2nd) that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have begun to rebound sharply after a historic decline last year due to the COVID-19 epidemic, and carbon emissions are expected to rise again this year.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said, "After reaching a low in April last year,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have rebounded sharply, rising above 2019 levels in December."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in December last year were 2% higher than the same period a year earlier, that is, 60 million tons of carbon dioxide.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data from this special report by the Energy Agency,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fell by 5.8% last year, which is a reduction of approximately 2 billion tons of CO2. This is the largest decline in human history. The decline previously cited by the Energy Agency was larger, around 7%. Furthermore, there ar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ies. The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China was the only country whose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d last year compared with 2019, with an increase of 0.8%, or 75 million tons of CO2, making it the world's largest emitter of greenhouse gases;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carbon emissions decreased by 10% in 2020 . Sourc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enter

IEA: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dropped by 6% in 2020 due to the epidemic, but have rebounded strongly now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日發表的資訊,2020年武漢肺炎(COVID-19)危機,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度最大降幅,整體下滑幅度約6%,但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段之間的表現存在明顯差異。如今,許多經濟體的排放量已超越疫情前水準。 全球碳排放量在去年4月份觸及低點後強勁反彈,並在12月超過2019年的水準。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12月全球排放量比前年同期高2%,達6000萬噸。主要經濟體帶動復甦,經濟活動的回升增加了能源需求,而且缺乏促進乾淨能源的重要政策與措施。現在,許多經濟體的排放量都超過了危機前的水準。 2020年的趨勢凸顯了確保經濟成長和能源安全,同時抑制碳排放,是多艱鉅的挑戰。各國和企業陸續承諾2050淨零排放,排放量仍然回升,顯示若不迅速確實行動來實現這些承諾,將會發生什麼情況。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HSBC UK targets all customers to achieve net-zero emissions by 2050 and invests US$1 trillion in green financing to help transform

匯豐銀行將提供7500億美元至1兆美元的綠色融資,幫助客戶實現轉型。 雖然還是有些環保團體批評匯豐沒有立即停止其化石燃料融資,但這已是目前為止,歐洲大型銀行中最積極的氣候目標。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943/41389102985_cab98b1edb_b.jpg 匯豐將以2050年所有客戶淨零碳排為目標,並提供綠色融資,幫助客戶實現轉型。照片來源:Can Pac Swire(CC BY-NC 2.0) 匯豐目標2030在自己的業務範圍內將碳排歸零 「武漢肺炎(COVID-19)是給所有人的警訊,包括我個人在內。」祈耀年在視訊訪問中表示,「我們看到全球經濟在面對重大事件時有多麼脆弱,可以想見若氣候危機發生會是怎樣的情況。祈耀年說,匯豐銀行的目標是2030年在自己的業務範圍內實現淨零排放。 雖然匯豐不是第一個設下淨零目標的英國銀行(其他還有NatWest),但匯豐銀行有龐大的亞洲客戶群,要實現這個目標相當不容易,因此可說是截至目前全球銀行業間最重要的氣候承諾之一。但是,各界將密切注意匯豐要如何快速充分地實現這個目標,畢竟這還只是目標,不是硬性的承諾。

The Japanese Prime Minister’s Policy Speech proposes to achieve zer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50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人士21日透露,首相菅義偉準備在26日發表的施政演說中提出2050年實現國內溫室氣體零排放。這將是日本明確給出實現去碳化社會的具體時間表。 異常氣候變化導致對氣候變化的危機感增強,全球許多國家已公佈「2050年零排放」方針。有鑑於此,政府認為日本也需要加速推出對策。 菅義偉將在演說中提出「我國爭取2050年使溫室氣體排放總體為零」,宣布力圖2050年實現去碳化社會。 此前日本政府提出的目標是,盡可能在本世紀後半葉早日實現淨零排放。另一方面,如何處理二氧化碳(CO2)排放量較多的煤炭火力發電廠等,面對實現去碳化的課題有不少。這或許也將對中長期能源政策指針「能源基本計劃」的調整產生影響。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Circular Economy Exhibition debut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recycling supply station showcases sustainable products

「TASS 2020亞洲永續供應+循環經濟會展」今(2)日在高雄展覽館登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為展現我國中小企業在循環經濟與綠色永續發展的亮眼表現,特別規劃設置「中小企業永續循環補給站」,除邀請本年9家輔導業者展出創新綠色產品與商業模式,並由中小企業處為業者授證頒獎。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組長黃雅萍(前排右四起)、塑膠中心總經理蕭耀貴,與9家受證業者合…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組長黃雅萍(前排右四起)、塑膠中心總經理蕭耀貴,與9家受證業者合影。 塑膠中心卅攝影 中小企業處組長黃雅萍致詞表示,全球每年有1千億噸的天然資源被損耗,其中有九成未被回收再利用,顯示循環再利用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尤其,美中貿易與疫情衝擊中小企業的營運,業者如何創新營運模式,特別是如何朝綠色創新之路邁進,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進而與國際接軌,是中小企業必須正視與努力的方向。黃雅萍指出,企業依循國際循環標準並將綠色永續架構與概念納入營運模式已為趨勢,透過對各國企業循環經濟的經驗與優勢分享,能啟發台灣中小企業持續創新的循環經濟營運模式,進而進軍國際市場,搭軌全球綠色商機。 奇立實業展出「濾微塵粒風機設備(FFU)監控系統」。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poses biggest threat to world natural heritage

環保人士今天(2日)表示,氣候變遷已成為冰河及溼地等聯合國列名世界自然遺產場址的最大威脅,也已將澳洲珍貴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推向「瀕危」狀態。 法新社報導,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新報告中披露,列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然遺產的全球252個場址中,如今有整整1/3場址受到氣候變遷所帶來變化的威脅。 整體來看,94個場址因多種因素面臨重大或危急風險,包括觀光、獵捕、火災和水污染,數量較2017年所做前一份報告列入的62個還多。 研究也暗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也讓部分世上最美、最珍貴的自然場址受到傷害。不過,氣候變遷仍是迄今最大單一威脅。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error: Content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