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搜集与分析美国清洁竞争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 简称CCA)的推动与作法,主要调查与搜集有关美国在该法案上的规定及对台湾企业的影响,并提出建议企业可如何因应。其次,本文亦归纳出欧盟(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简称CBAM)与美国CCA的比较,协助中小企业尽早因应欧美两国释出的碳关税政策。
壹、法案概述:
2022年6月,由美国参议院提出《清洁竞争法案》,对能源密集型进口产品实施碳边境调整,预计从2024年开始对美国制造的产品和美国进口商征收碳关税,包括炼油、石化、化肥、水泥、钢铁和铝。
与欧盟CBAM不同的是碳关税计算的基准线及征收的对象,美国CCA法案针对进口商及国内的制造商收取碳费,但国内制造商出口至他国能获得退税;计算方式以美国财政部依据所申报的资料去计算每一类美国产品平均的碳含量,作为课征碳税的基准线,若制造商的碳强度超过美国该产业适用的碳强度基线,则必须就超过的部分支付碳税。
此外,2025年起该基准线会每年下调2.5%,2029年后每年下调5%。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至美国的应税产品在制程中若使用其他应税产品作为原料,则该原料所产生的碳排放也必须纳入计算中,至2026年起,受影响产业将扩大至碳密集原料达500磅以上的成品,2028年再降至100磅以上。
CCA报告申报时间须于2025年6月30日前提供,向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报告温室气体排放量、产品总重量、耗电量、用电是否来自电网、非来自电网用电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缴税时间不晚于2025年9月30日,该法案不适用于低度开发国家,包含阿富汗、安哥拉、孟加拉等共46个国家。
贰、CCA监管的行业清单:
以下为2023年北美行业分类系统(NAICS)代码所归类的监管行业清单如下:
除了CBAM管制的水泥、电力、肥料、钢铁、铝、氢气等品项外,美国CCA法案还包括了石化产业、己二酸、造纸厂、玻璃、乙醇等品项。
参、美国2024至2030年碳关税利率趋势
2024年美国制造或进口产品的碳关税初始成本将定为每吨55美元。从2025年起,关税将每年调整一次,调整幅度等于通货膨胀加5%。保守估计,到2030年,碳关税税率预计将超过80美元/吨,考虑到美国严重的通货膨胀,届时可能达到90美元以上。
上图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图表1显示美国2024至2030年碳关税利率趋势图。
肆、2021 年美国5 种管制产品主要进口国
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图表显示,在2021年美国管制的产品如水泥、玻璃制品、钢铁制品、铝、氮肥等,以进口加拿大的水泥、钢铁制品、铝和氮肥占大宗;玻璃制品则是来自中国大陆的进口,而台湾上榜的产业为钢铁制品,排名第5名,是美国第5大钢铁制品的进口国,占比为3.8%。
根据国际贸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 简称ITC)数据显示,2022年台湾出口美国前10 大品项为机械设备(31.8%)、电机设备(27.7%)、汽车零配件(7.4%)、钢铁制品(6.1%)、塑胶及其制品(4.3%)、精密仪器(3.2%)、卑金属制品(1.8%)、玩具及运动用品等配件(1.8%)、钢铁原料(1.8%)及家具(1.71 TP3T)。
其中,为美国CCA法案管制下的产品有钢铁制品(如:螺丝、螺帽)及钢铁原料(如:粗钢),2022年台湾出口至美国的钢铁制品,排名我国第4大出口,占6.1% ,出口约45亿美元;出口至美国的钢铁原料则排名第9,占1.8%,出口约13 亿美元。
对美国而言,台湾为其第二大出口国,2022年出口金额约为751亿美元,与上年相比成长14%。根据国际贸易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进口管制品项当中,钢铁制品与钢铁原料皆为台湾上榜的品项。
以钢铁制品而言,台湾占美国进口的3.7%,排名第5,前四名国家分别为加拿大(21.9%)、墨西哥(12.5%)、巴西(9.6%)、韩国(6.1%);而美国自全球进口的钢铁原料当中,排名前5名国家为中国(26.9%)、墨西哥(13.5%)、加拿大(9.5%)、台湾(8.6%)和韩国(6.2%),台湾排名第4。
台湾出口美国的管制产品项目中,主要以钢铁及其制品较大宗,若台湾钢铁业排放系数低于美国平均值,CCA尚不会带来太大影响。根据美国全球效率情报(Global Efficiency Intelligence)在2019年的报告关于「美国钢铁业的清洁程度如何」显示,美国典型的高炉-转炉(BF-BOF)每吨钢排放约1.8吨的二氧化碳(如图1),并根据(图2)统计,美国高炉-转炉钢铁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较低的,若使用电炉(EAF)炼钢所排放之二氧化碳会更低(图3)。另根据中经院在2021年的报告显示,依据行政院环境保护署国家温室气体登录平台以及我国主要钢铁业者申报之永续报告书推估,目前国内钢铁经济活动平均单位碳排放量为0.3吨~ 2.3吨二氧化碳,差距相当大,台湾的钢铁业者可将设备转型为电炉炼钢方式,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才能在美国的碳关税当中有所优势。
(图1)美国典型BF-BOF 高炉-转炉制钢厂二氧化碳排放流程图
(图2)2016 年研究各国BF-BOF 高炉-转炉制钢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图3)2016 年研究各国EAF 电弧炉制钢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最后,从该「竞争」法案可看出,主要是惩罚碳密集产业的制造商,提高碳排放相对较低的美国公司的竞争力,美国钢铁业有7成由电弧炉熔解废钢生产,美国钢铁业也宣称,他们的碳排放量在全球较低,对于欧盟CBAM及CCA法案具有相当大的竞争优势。
其他CCA管制中的产业可关注玻璃业,根据国际贸易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自全球进口约106亿美元的玻璃,前5大进口国为中国(33.5%)、墨西哥(18.6%)、德国(7%)、加拿大(5.4%)、印度(3.7%),而台湾排名第6名,美国自台湾进口约3亿多美元的玻璃,占美国自全球进口总量的3.65%。虽然占比不在前五,但玻璃的制程当中消耗相当多的二氧化碳,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全球玻璃制造商每年约排放8,60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不过,台湾在废玻璃回收率上高达92%,在世界上排名第2名,仅低于瑞典的99%,若能减少使用原生物料(如:石英),改以玻璃回收再利用或粉碎玻璃再制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会为台湾玻璃业带来更大的优势,而熔化碎玻璃所需的温度较低,亦能减少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碳排放。
根据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的数据,仅2018年美国就把700万吨玻璃当作垃圾掩埋了,占所有固体城市垃圾的5.2%,仅有31%的玻璃容器被回收,可见美国的消费习惯与环保概念仍需再努力。若能落实玻璃回收再利用且再制的方式,将对台湾玻璃出口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其他美国CCA管制下的产品如铝、沥青、纸板制品、石灰及水泥等,因美国自台湾进口占比很小,几乎不到1%,对于上述管制产业影响还不算太大,因此暂不列入本次讨论。
伍、CBAM与CCA的比较
美国参议院所提出的《清洁竞争法案》已于2022年6月7日完成二读,并将该法案转交给财务委员会,若法案三读通过,预计最快在2024年生效,征收对象为美国进口商及国内制造商,若美国国内制造商出口至其他国家可获得出口退税。
受影响的产业除了包括欧盟CBAM所涵盖的品项外,甚至多了石化产业、己二酸、玻璃、纸浆、纸板、乙醇等,2026年扩大至碳密集原料达500磅以上的成品;2028年,降至碳密集原料达100磅以上的成品,排放范围包含范畴一的直接排放及范畴二的间接排放。
虽然无需像欧盟CBAM一样缴交凭证,但须提出ISO 14067碳足迹的查验证明,若数据未经核实或不明确,应税部分将按照原国籍GDP碳强度与美国GDP碳强度比率作计算,经济碳强度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除以最近一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陆、结论与建议
美国是台湾出口主要市场,而美国清洁竞争法案来势汹汹,台湾制造商更应提高危机意识。目前CCA的计算标准较CBAM明确,也是我国较为熟悉的ISO标准,因此企业可预先为其做足准备,首先完成管制产品的碳足迹盘查,了解其碳排放量,并尽快做好制程上的减碳措施,以应对未来的碳关税风险。
除了欧盟CBAM碳关税政策和美国CCA法案外,目前英国也计画引进自己的UK CBAM,今(2023)年3月,英国新成立的能源安全及净零部门讨论于2026年推出英国CBAM,预计涵盖金属、水泥、化学肥料等产业,英国当地的钢铁公司也呼吁加快实施英国的CBAM,避免钢铁在出口至欧洲市场时,造成欧盟CBAM碳关税的阻碍。
虽然CCA尚未正式三读通过,征收时间也有可能延期,但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欧盟CBAM的启动,美国不会止步,各国也会一一将碳关税制度纳入国家政策考量,且征收范围会越来越大,碳价也会逐年提高。碳盘查与减量将是企业提升竞争力与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步。
最后,对于欧美各国相继推出的贸易政策,中小企业应将其视为转机,藉由提升设备能源效率、制造低碳产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绿色转型实践等策略,除协助企业应对气候变迁相关风险,也提升产业出口的竞争力,加速企业迈向永续发展。
资料来源:
1.InfoLink Consulting:https://www.infolink-group.com/energy-article/carbon-boarder-tax-how-the-us-plays-the-game
2.美国全球效率情报:https://www.bluegreenalliance.org/wp-content/uploads/2021/04/HowCleanistheU.S.SteelIndustry.pdf
主办单位:经济部、经济部中小及新创企业署
执行单位:财团法人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