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電子廢棄物回收組織Waste Dive的研究報告指出,建立電子產品的”維修權 (Right to Repair)”法案,要求電子產品製造商提供產品維修手冊以及維修零件,會是減少電子廢棄物產出量的最大推手。
從2014年開始,美國5個州 – 南達科他州、紐約州、麻州、明尼蘇達州與內布拉斯加州紛紛提出類似的電子產品”維修權”法案,但這些法案都胎死腹中,而且電子產品品牌商包括Apple、Cisco以及Xerox在提案階段就積極遊說反對這些法案。
維修協會總經理Gay Gordon-Byrne在報告中指出,在沒有維修商的市場競爭情況下,電子產品製造商將會把維修價格定的比直接買新機還要貴,這樣製造商才會有利可圖。
全球每年產出超過2千萬噸的電子廢棄物,光是美國就大約產出了340萬噸的量。美國EPA估計電子廢棄物的成長量是其他受廢清法規範廢棄物的2-3倍。
維修協會長期致力於電子產品維修權的倡議與推動,目標除了為減少電子廢棄物的產出,同時也為電子產品維修技師爭取就業權。電子產品維修公司iFixit推估,如果維修權法案正式上路,不僅可以有效減少電子廢棄量,而且在維修1000噸二手電子產品的同時,還可以增加200個維修就業機會,這是回收處理 (製造15個就業機會) 以及掩埋 (<1個就業機會) 可以帶給國內就業市場不能比擬的貢獻。
資料來源:Environmental Leader (2016-09-26) (PIDC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