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環保時事

最新文章

全球暖化2℃防線 新研究:現有的碳排放量可衝破

目前國際協議氣溫上升「天花板」以攝氏2°C內為目標,然而依《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於週一(4日)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以現今全球空氣中的碳排放量,將可讓氣溫比工業革命前升高2.3°C,衝破2℃防線。 據《美聯社》報導,國際訂定的目標是將全球溫度增加幅度控制在2°C內,甚至在2015年《巴黎協定》更將拉高目標,氣溫增幅設定在1.5°C內,但新研究認為升幅恐會更大,但要設法延緩它的速度。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德州農工大學氣候科學家安德戴斯勒(Andrew Dessler)表示,全球各地暖化速度並不一致,沒那麼快變暖的地方註定會趕上。例如環繞南極的南冰洋較冷,會產生低的雲層反射太陽的光和熱,保持低溫,但這不會永久持續,一旦變暖,雲層就會減少,就會加速變熱。「若我們能越早以實現零碳排放目標,那麼氣溫上升2°C就能更慢到來,全球社會就有更充足的時間想出因應對策。」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研究:2050年90%物種因食品業無家可歸 棲地破壞估達百萬平方公里

衛報報導,一份發表在《自然永續性(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的研究顯示,除非食品產業迅速改革,人們的飲食方式和生產方式有所轉變,否則未來幾十年全世界將發生大規模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到2050年,將近90%的陸地動物可能失去部分棲息地。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0769167886_698238748c_o.jpg剛果共和國內,農人引起的野火。照片來源:Hugh Kinsella Cunningham/EPA 研究發現 非洲、中南美洲生物多樣性流失特別嚴重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利茲大學學者威廉斯(David Williams)表示,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到2050年,數百萬平方公里的自然棲息地可能會消失。 「整體來說,要拯救全球的野生動植物,就需要改變我們的飲食及其生產方式。」威廉斯說。 該研究計算出現今不斷擴張的糧食系統將如何影響生物多樣性,並發現撒哈拉以南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部分地區損失特別嚴重。 另一位主要作者、牛津大學學者克拉克(Michael Clark)表示,一般性保護策略有其必要,像是建立新的保護區或立法

如何運用綠色產品,提升消費者對企業認同感

全球化加速環境汙染,企業社會責任成永續共同議題 氣候變遷導致天然災害頻繁,讓環境保護議題高漲,政府更將國家發展為基石,將「循環經濟」、「清淨空氣」、「改善水質」及「關懷大地」為施政主軸。聯合國於2015年發起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共列計17項指導原則,全球以中小企業佔全球企業約90%以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企業透過國際標準採取永續行動,如設計商品、能源採取、商業模式等,針對友善環境、綠色環保、為社會環境盡到責任,調整並制定合適的內部政策,讓大眾在觀察企業及公司做法,進而提升形象好感度。 圖一、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及17項目標 傳統採購製成產品式微,環保綠色產品興起 環境保護意識的抬頭,促使企業在採購除了注重成本面的考量,同時兼顧社會責任,企業將綠色環保概念與行銷策略結合以強化產出綠色產品,為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共存共榮」。企業以環保作核心價值做商品推廣時,當特性越接近產品的核心,越能帶給消費者對產品的環保感受力。 綠色行銷,三大策略規劃綠色產品 消費者對於環保購物意識逐年提升,市面上充斥著各式

最省錢的減碳計畫 哥倫比亞宣布用「森林經濟」達成2050碳中和

氣候之家報導,哥倫比亞打算憑藉其龐大的自然資產,在未來10年內實現其相當具有企圖心的氣候目標。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0872025538_0217c80b9f_b.jpg 烏米爾(Chela Elena Umir)在哥倫比亞,對社區周圍森林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進行評估。照片來源: Luis Barreto卅世界自然基金會 哥倫比亞欲透過停止砍伐、復育森林 達成2050碳中和目標 哥倫比亞有一半以上的領土由熱帶森林覆蓋,它的計畫是停止砍伐森林並復育近100萬公頃的森林生態系,好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量減少至基線的51%。 在2020年底武漢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節骨眼上,哥倫比亞的新目標還能比之前的減排20%顯著提高,特別難能可貴。 這個計畫經過廣泛的政府內部討論和公眾諮詢後制定,旨在2023年開始建立碳預算,2050年前使該國達到碳中和。 哥倫比亞總統馬奎斯(Iván Duque Márquez)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為了實現這些承諾,我們絕對需要保護亞馬遜並打擊森林砍伐。」他呼籲採取自然解決方案來因應氣候變遷。 但是眼前的

暖化加劇極端氣候 2020全球災損高達4.2兆

根據今天(28日)公布的報告,2020年全球10大氣候災害引起的承保損失高達1500億美元(約新台幣4.2兆元),超過2019年的災損金額,反映全球暖化的長期影響。 法新社報導,這些天災奪走至少3500條人命,導致1350多萬人流離失所。 從今年1月澳洲野火瘋狂延燒,到截至11月大西洋颶風形成次數破紀錄,實際上,由於大多數災損沒有保險,因此今年氣候變遷引發災難的實際成本恐怕還要高出許多。 根據全球非政府組織「基督徒互援會」(Christian Aid)年度統計報告,這類負擔不成比例地落在貧窮國家身上,並不令人感到意外。這份報告標題為「計算2020年付出的代價:氣候崩潰的一年」(Count the cost of 2020: a year of climate breakdown)。 報告援引上個月發表於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研究說,在低收入國家,受氣候影響的極端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中,只有4%有保險,相較之下,高收入經濟體則為60%。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對抗氣候變遷 英國植樹率未來3年內擬增至3倍

英國計劃在未來3年將植樹率增至3倍,以助達到2050年前淨零碳排的目標,作為對抗氣候變遷一環。 英國即將於11月在格拉斯哥(Glasgow)主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路透社報導,英方欲在會議登場前推行環境計畫,並鼓勵其他國家仿效。 英國環境大臣尤斯提斯(George Eustice)預計將於本月18日宣布,英國林地創造率在2024年5月前將成長3倍,每年約可創造7000公頃林地。 根據政府今天公布的聲明,尤斯提斯預計將宣布:「我們將確保對的樹種在對的地方,以及林業部門能創造更多綠色工作。」 英國政府在COP26登場前表示,政府把重心放在4個目標:確保全球淨零碳排、保護社區和自然棲地免受氣候變遷所害、調動資金,並讓各國共同努力來加快行動。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賦予塑膠新生命,我們可以怎麼做?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何承翰 塑膠為高分子材料應用的其中一種,此種材質具有質地輕、韌性強、價格低廉…等優勢,因此於二次大戰後廣受人們使用。此種材質於開發初期人們只著重於追求堅韌耐用之性能,因此這些塑膠在大自然中不易分解。過往人們也由於對於塑膠不夠熟悉狀況下,造成大多透過焚燒或掩埋方式處理,這些方式都將造成生態環境重大危害。當人類意識到此問題後,便發展出許多方式來解決它,在本文將用深入淺出方式向大家介紹這些手法。首先我們將透過塑膠是什麼?它為何不易自然分解?及不當處理塑膠造成的危害…等議題帶大家了解什麼是塑膠。當我們對塑膠有了初步認識後,將透過探討目前有哪些處理手法可使塑膠賦與新的生命之議題,讓大家認識塑膠的處理方式。最後我們便可學習到若用對方式,將可使塑膠具有循環經濟之價值。 關鍵詞 : 永續材質圖書館、熱塑性塑膠、熱固性塑膠、物理性回收、化學性回收 ■ 塑膠是什麼?[1] 人們俗稱的塑膠也就是高分子材料的一種應用。利用化學合成法將單體分子聚合在一起,當分子量大於10,000 g/mol時即稱之為高分子材料。此種材質具有質地輕、韌性強、價格低廉、耐用…等特性,因此在二次大戰後開

嚴格規範保護環境 歐盟:2030前減少50%海洋垃圾

目前在地球上所造成污染,包含空氣污染、廢棄物和化學物質等,歐盟於週三(12日)表示,將強化相關規範,來保護大眾身體的健康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 根據路透報導,歐盟提出在2050年前,逐步將空氣、水和土壤的污染程度降低,降至不會造成人體健康與自然生態有危害的程度;同時規劃在2030年前,因污染所造成的死亡率降至55%,目標還有減少50%海洋垃圾,以及減少25%對生態的空氣污染。 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表示,明年將修訂歐盟的空氣污染之最低數值,預計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規範一致,同時也將於今年提出、更嚴格的歐洲7期汽車廢氣排放標準(Euro 7),降低車輛污染。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造林減塑挑戰:塑膠容器苗改革勢在必行 技術瓶頸待突破

農委會林務局今年贈苗容器首度使用生物分解容器,預估年減少10萬個膠盆,長遠目標則是造林育苗容器也要使用生物分解容器,預估年減少近百萬個新增膠盆!只是,造林容器和贈苗容器性質差異大,林木育苗時間長,生物分解容器特性仍難掌握,技術門檻仍有待突破。 提到育苗容器,得先了解造林育苗過程。各林管處因應造林之需,會在苗圃播種育苗,直到能夠適應林地環境、「出栽」到造林地。這過程牽涉到怎麼讓苗木長得好,又方便搬運等複雜因素,這也影響了育苗容器的使用。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IBM 計劃在 2030 年前達成溫室氣體零排放

很多科技巨擘都有碳中和目標,但不少都是透過多做一些環保措施來在理論上中和排放。然而 IBM 最新拿出來的減排計劃,是直接從源頭著手,在溫室氣體排放出來之前就避免掉。據其計劃,IBM 將會在 2025 年前減少排放比 2010 年少 65% 的溫室氣體,與此同時,還會應用碳捕捉工具來減少排放至中和,甚至高於目標比率。另外在能源應用方面,IBM 也會提升使用可再生能源比率至 75%,2030 年前更要提升至 90%。 科技界別中,Amazon 目標是在 2040 年前達致零排放;微軟則與 IBM 一樣是設在 2030 年前達成目標。至於 IBM 自身雖然在 2012 年就達到了理論上的碳中和,但也是以植林等環保項目來達成,因此這次的實際的負排放工作是更進步的目標,同時他們更會設立 10 億美元創新基金來促進相關工作。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環境日 台積電、中鋼、亞泥等13企業聯手倡議2050淨零碳排

為響應全球淨零碳排倡議,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與中鋼、中華電信、中鼎、日月光、台積電、台泥、玉山金控、亞泥、信義房屋、台新金控、國泰金控、新光金控和鴻海等13企業,於世界環境日(6月5日)成立「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將努力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13家企業合計佔台灣GDP約45%,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佔約全國的19%,未來將邀請更多企業加入實踐零碳行動。 13家企業響應淨零碳排倡議 佔全國碳排放19% 為減緩溫室效應所造成的氣候變遷,聯合國於2015通過巴黎協定,戮力控制全球升溫不超過1.5度C。為達成此目標,世界各國近年來紛紛宣示淨零碳排(碳中和)行動,包含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皆以2050淨零碳排為目標,中國也承諾於2060年達成淨零碳排。我國總統蔡英文則於今年地球日(4月22日)跟進宣布:「淨零碳排也是台灣的目標。」 為響應全球減碳趨勢,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邀請企業共同發起「台灣淨零排放倡議Net Zero 2030卅2050 Initiative」,共同承諾於2030年前,達成組織總部與辦公室據點的淨零碳排,並朝全組織總部、辦公室據點及生產據點的淨零

宏碁宣布加入RE100 邀供應商加入百分百使用綠能行列

筆電大廠宏碁集團(Acer)昨(27日)宣布加入全球RE100倡議,承諾於2035年使用100%再生能源,是國內第9家加入RE100倡議的企業。 發布會上,宏碁公司執行長陳俊聖更提出「Earthion永續平台」計畫,邀集供應鏈廠商,在產品設計、生產、運輸、包裝等各環節導入綠色創新,提高資源再利用、包裝減量、減少碳足跡等工作,友達光電、群創光電、仁寶電腦、廣達電腦等主要供應商皆已加入。 宏碁宣布2035使用100%再生能源 超車戴爾、聯想 國際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DP)於2014年發起RE100國際倡議行動,於2017年成功募集100家大型企業承諾透過投資建置、購買綠電或綠電憑證等方式,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300家企業加入。其中台灣企業包含台積電、台達電、葡萄王、大江生醫、佐研院、歐萊德、科毅研究開發等8家企業。 宏碁於台灣時間27日晚上,舉行next@acer全球線上發表會,在公布產品之前,陳俊聖就宣布宏碁集團加入RE100倡議,承諾於2035年實現使用100%再生能源,成為台灣第9家加入RE100的公司。 宏碁於2008年加入

喜馬拉雅山洪災 專家:全球暖化加速冰河消融

喜瑪拉雅冰河今年冬季異常消融,導致印度北阿坎德省昨天(7日)發生洪暴沖毀水壩,造成至少7人死亡,約170人失蹤。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當地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造成。不過,由於正值寒冷冬季,為何冰河會異常消融引發洪暴,引起各界關注。 根據瓦迪亞喜瑪拉雅地質研究所(Wadia Institute of Himalayan Geology)科學家梅塔所領導的一項年度研究計畫,發現里希根加河上游8條冰河少了10%的冰量,是3年以來最低;整個冰河面積從1980年的243平方公里,減少到2017年的217平方公里,其中以北南達戴維冰河(Uttari Nanda Devi)的冰量減少最多,減少7.7%。 梅塔說,喜瑪拉雅地區的冰河退縮似乎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快,研究團隊繪製了里希根加河上游冰河及南達戴維(Nanda Devi)地區的冰河範圍和動態變化圖,發現多數冰河都在萎縮。梅塔認為,在1990年代中期以來氣候暖化的背景下,冰河的加速消融可能與全球氣溫升高有關。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歐洲農業政策里程碑 3900億歐元補助 只給氣候友善農民

Bloomberg Green報導,歐盟政府21日凌晨在盧森堡初步達成協議,農民必須提高生產作業的環境標準,才能符合總金額數千億歐元農業補助的資格。 根據這場馬拉松式農業部長會議的結論,任何被認為影響歐盟氣候目標達成的農民將無法獲得補貼,其中20%的直接支付款將保留給有機農業和其他氣候友善農業實踐,例如土壤碳封存。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4339/36716846815_30fd2427be_b.jpg 歐盟政府21日凌晨在盧森堡初步達成協議,農民必須提高生產作業的環境標準,才能符合農業補助資格。照片來源:Jacopo(CC BY 2.0) 歐盟的聲明指出:「農民必須採取有利於氣候和環境的作業方式,方能獲得財政支持……所有農民都必須遵守更高的環境標準,小農亦然。」 德國農業部長克勒克納(Julia Klöckner)稱該協議為「歐洲農業政策的里程碑」,為明年最終條款生效前與歐洲議會的談判做好準備。 歐盟欲將農業納入「綠色政綱」,一同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歐盟成員國將在今年12月決定是否採用更積極的過渡目標,即在2030年減少碳排放至比199

後疫情的世界標竿 歐盟綠色振興計畫正式公布

英國衛報報導,歐盟執委員會綠色振興計畫正式公布,成為全世界重建經濟同時因應氣候危機的標竿,至少規劃上是如此。 當世界迅速面臨氣候混亂,歐盟的行動攸關數兆美元或歐元的振興基金是妥善運用或付諸流水。氣候變遷是全球危機,所有國家都必須有所行動,某些國家必須帶頭有所作為。 振興計畫預計創造100萬個綠色就業機會 並協助污染產業的工人轉業 美國總統川普的振興計畫削減了環境保護政策,最大污染國中國的振興方案則支持燃煤發電廠。下一屆聯合國氣候峰會的主辦國英國幾乎保持沉默。 歐盟的計畫力求投資減排領域:兩年內,每年用於家庭能源效率和綠色供熱的資金為910億歐元,再生能源250億歐元,乾淨汽車200億歐元,並在五年內增加200萬個充電站。最高600億歐元將投入零排放火車,並規劃生產100萬噸乾淨氫。 更重要的是,歐盟方案預計創造至少100萬個綠色就業機會,同時協助污染產業的工人轉業。公正轉型基金(Just Transition Fund, JTF)增加超過五倍,達到400億歐元,將抗議綠色措施的風險降到最低,尤其是在波蘭、德國和羅馬尼亞等煤炭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其中羅馬尼亞是基金的主要接受者之一

市值破2.4兆 155家跨國企業連署振興訴求 指名「科學為基礎」的零碳經濟方案

各國政府正在規劃價值數兆美元的武肺後經濟振興計畫。接下來幾週內,幾個主要經濟體將針對振興方案做出重大決策。而產業界的呼聲已逐漸明朗。上週的「LEAD氣候2020」虛擬倡議活動,「環境責任經濟聯盟」(CERES)聯合250多位商業領袖和投資者向美國國會呼籲,應為武漢肺炎後更具韌性、永續的經濟發展打下基礎。緊接著在20日,產業界持續響應訴求。155個跨國公司,總市值超過2.4兆美元,員工總數超過500萬人,響應來自220個國家和地區政府組成的「Under2」聯盟的號召,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全球各國政府以最新的氣候科學證據來規劃疫情後振興方案。 簽署這份聲明的公司包括Adobe、Burberry、Carlsberg Group、可口可樂歐洲合作夥伴、高露潔-棕欖、伊萊克斯、H&M、HP、瑪氏、雀巢、Salesforce、聯合利華等知名企業,也都是「科學基礎減 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及其「1.5°C企業目標」(Business Ambition for 1.5°C)的成員。越來越多各行各業的領導者都在呼籲,應採納更具前瞻性、經濟

Amazon設立20億美元氣候承諾基金

Amazon在23日宣布設立氣候承諾基金(The Climate Pledge Fund),初期將以20億美元的資金來推動各種能夠符合「氣候承諾」的技術與服務。 Amazon與Global Optimism在去年9月共同發起「氣候承諾」(Climate Pledge),計畫在2040年實現淨零碳(net zero carbon),比《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訂定的2050年目標還早了10年。 Amazon創辦人暨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表示,氣候承諾基金將會投資那些有願景的企業家與創新者,讓他們建置能協助企業減少碳排放影響、而且能持久經營的產品及服務。該基金的投資對象涵蓋各個領域,從運輸、能源、儲存、製造與材料、循環經濟,到食物及農業。 此外,Amazon也揭露了目前該公司對於改善氣候變遷的成效,表示可能會提前5年,於2025年達到全數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資料來源:信報財經新聞

抓準時機 澳洲有望在武肺過後追趕全球綠能進度

英國衛報報導,全世界從武漢肺炎(COVID-19)中復甦之際,澳洲有機會擺脫10多年來氣候留級生的姿態,追趕綠能發展進度。 全世界不論在政治光譜的哪一端,無不在設法加速啟動經濟重建,同時試圖因應氣候挑戰。不只環團和保育團體這麼想,產業界、銀行、能源公司、工會和主要投資者也認同。 各國政府紛紛表示認同綠色振興 主要商業能源巨頭亦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負責人克里斯塔琳娜.喬吉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4月下旬在一年一度的彼得斯堡氣候會談中向30個國家的領導人明確表示,公衛危機和大規模封城措施造成的經濟崩潰,不表示我們應暫停因應氣候危機。 德國政府已呼籲振興計畫應投資在減排等符合未來趨勢的工作,而非回到過去的狀態。英國提議加速採用綠色技術,表示這可能對「社會未來的永續性、韌性以及最終福祉」產生深遠影響。 巴基斯坦、葡萄牙、加拿大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政府認同綠色振興的想法,BP和殼牌等主要商業能源巨頭亦然,世界銀行也在其部落格上發表一系列文章,提出對綠色振興方案的建議。 許多資金也支持這個立場。負責資產超過

產品將註記碳足跡標籤 Allbirds 的超前部署永續時尚大計

永續休閒時尚新創品牌,同時也是B型企業的Allbirds最近動作頻頻,除了推動產品碳足跡標籤,更與全球大廠Adidas合作一起翻轉時尚產業,一起讓消費者穿無負擔低碳好鞋! 首推時尚產業碳足跡標籤 讓消費者超有感 根據一項針對1萬名消費者的全球調查顯示,有超過2/3的消費者會支持在產品上有碳足跡標籤。 因此近年來,永續時尚休閒鞋新創品牌Allbirds一直在搶奪Nike和Adidas等老大老二的市場佔有率。 現在,這個創立至今才六年的品牌(其市場估值超過14億美元)正在與競爭對手Adidas進行策略合作,這項合作不僅代表Allbirds堅持的企業使命之一——翻轉產業走向低碳製造,更凸顯了後疫情的零售消費市場走向。 B型企業的Allbirds日前無懼於因疫情影響,不僅推出暖心捐贈第一線醫護人員價值1000萬新台幣的2000雙羊毛鞋,更於4月底宣布產品將註記碳足跡標籤的創舉,更成為時尚產業的領頭羊。 Allbirds最大的優勢是產品使用天然桉樹纖維、美利諾羊毛和甘蔗纖維製作,可被自然分解,也是吸引許多注重永續的消費者買單的原因。但他們說 Dasher 

最新研究:大氣二氧化碳總量逼近1500萬年來高峰

英國衛報報導,根據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上的最新研究,目前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接近1500萬年來不曾出現過的高峰,也可能是類人猿誕生以來首次發生。 以武漢肺炎(COVID-19)封城前的增加速度計算,五年內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超過427 ppm,這個數字很可能是330萬年前上新世中期暖化的高峰,當時溫度比現今高3°C至4°C,海平面比今天高20公尺。 在2025年前後,地球很可能發生1500萬年前中新世氣候最佳期(Miocene Climatic Optimum,MCO)以來不曾經歷過的二氧化碳高峰。當時太陽輻射水平與今日相同,人類的祖先脫離了猩猩,成為類人猿。 南安普頓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加勒比海深海沉積物中,小如針頭的化石。利用這些化石中的硼含量,建構出上新世期間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精度記錄。  研究結果呼應過去冰芯研究觀察到的趨勢,但是估算二氧化碳含量更加精確。 共同作者查爾克(Thomas Chalk)說:「我們發現,上新世最熱的時候,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為380至420 ppm,和今日約415 ppm相當接近,這表示上一次大氣中二

error: 內容保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