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環保時事

最新文章

地球代謝變差! 研究:暖化合併野火 對甲烷影響是過去所知的四倍

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效應來源,僅次於二氧化碳。雖然疫情讓人類活動減少,但近年甲烷排放量依舊升高。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暖化不僅會推升甲烷排放量,還會讓大氣中去除甲烷的速度變慢。加總起來,全球暖化對加速甲烷排放的影響是過去估計的四倍。 這項研究成果有助解釋甲烷排放量的快速增長。這也表示,如不加以控制,與甲烷相關的暖化將會在未來幾十年內升級。 升溫與野火  共同推升甲烷濃度 大氣甲烷濃度不如二氧化碳高,暖化能力卻很高,它的20 年全球暖化潛勢是二氧化碳的86倍。近年全球開始將去除甲烷列入減緩氣候變遷的重點。 大約40%的甲烷排放來自濕地等自然資源,60%來自人為活動,如養牛業、化石燃料開採和垃圾掩埋場等。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的記錄,去(2021)年大氣中甲烷濃度已超過1,900ppb,幾乎是工業化前水準的三倍。 「全球COVID-19疫情肆虐,人為排放的甲烷理應變少。令人不解的是,過去兩年間,甲烷排放量的成長速度反而更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家雷德芬(Simon R

台南、新竹海水淡化廠環評過關 日產水30萬噸、年耗電增3.8億度

因應氣候變遷,為了防範下一次旱象到來,水利署規劃興建本島海水淡化廠。環保署昨(13)日舉辦第423次環評大會,審查「台南海水淡化廠興建計畫」及「新竹海水淡化廠興建計畫」,兩案皆決議通過。未來兩座海淡廠營運,合計產水量最多可達30萬CMD(噸/每日),但每年也將用掉3.84億度電。 近年供水不穩 水利署:興建海淡廠增加供水韌性 近年大旱頻傳,區域供水吃緊問題浮上檯面。台南雖有曾文及南化水庫,但受豐枯水期影響大,過去十年內,就有七年因降雨偏少,實施民生、產業或灌溉用水減供;新竹則是因為寶一、寶二水庫容量較小,長期須調度桃園石門、苗栗永和山水庫水源。 為了降低缺水風險,經濟部水利署規劃在台南將軍、新竹南寮沿海國有地興建海水淡化廠。昨日環評大會上,水利署表示,除了台灣,世界各地也出現破紀錄旱象,台灣四面環海,興建海淡廠有助於提高供水韌性。 由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北區水資源局分別規劃的台南海水淡化廠、新竹海水淡化廠,昨日在環評大會上接續過關。新竹廠占地10公頃,產水量10萬CMD;台南廠占地則有17公頃,將分兩期建置,第一期產水量10萬CMD,營運五年後增設第二期,產水量增加到20萬CMD,屆時

歐盟推環境法案 復育所有受損自然棲地、農藥減半

歐盟執委會6月22日提出首部《自然復育法》(Nature Restoration Law)草案,希望2050年前復育所有受損的歐洲生態系統。執委會也提案2030年減少50%的化學農藥使用,並於公園、遊樂場等城市綠地全面禁用殺蟲劑與農藥。 歐盟80%棲地狀況不佳  執委會提案2050年前全面恢復 執委會指出,《自然復育法》將是歐盟第一個明確恢復歐洲自然的法案。歐洲有80%的棲地狀態不佳。希望透過立法能恢復它們的生態系統,包括森林、海洋、農田和溪流、城市公園等。 《自然復育法》目標是2030年前復育20%的歐盟陸地跟海域,並於2050年擴展至所有需要復育的生態系統、2030年前將授粉昆蟲族群下降的趨勢改為上升、在2030年前去除2萬5,000公里河流的障礙,讓它們恢復自然流動等。 提案須經歐洲議會與歐盟成員國批准才會生效。新法對生態系統的自然復育目標將具有法律約束力,並且適用於全體成員國。復育範圍也不受限於棲地指令和「自然2000」(Natura 2000)保護區網絡,而是涵蓋所有生態系統。新法通過後,將會獲得歐盟資金挹注。據歐盟多年期財政架構,約1,000億歐元的經費可用於生物

世界創舉 荷蘭史基浦機場2023年起實施航班上限 盼改善空污和噪音

氣候之家報導,荷蘭史基浦機場(Schiphol airport)將永久減少航班數量,以減少噪音和改善空氣污染。環境運動人士形容這個決定是「歷史性突破」,有助減少航空業的排放。 相較疫情前減12% 每年最大航班數量不超過44萬班 荷蘭交通部上月24日的聲明表示,從2023年底開始,歐洲旅客輸送量第三大的史基浦機場,每年的最大航班數量將限制在44萬班,比2019年減少 12%。 荷蘭交通部長哈伯斯(Mark Harbers)在聲明中表示,航班削減的目的,是要在「國際機場的營運狀況、商業環境以及更健康的生活環境之間取得平衡」。 荷蘭政府表示,今年人員短缺的史基浦機場必須放慢成長腳步,因為該國要減少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荷蘭先前已將全國車輛限速降至每小時100公里,以減少氮污染。 「對於仍在從 COVID-19 大流行的影響中恢復的航空業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消息,」哈伯斯說。 荷蘭皇家航空(KLM)認為此舉「傷害非常大」,並表示「這不符合史基浦擔任強大樞紐功能的願景」。機場則表示,支持用「深謀遠慮的方法,連接荷蘭與世界,成為一個越來越安靜和乾淨的史基浦機場」。 環保人士形容「世界創

撕下瓶身塑膠膜 可口可樂在台上市首支「無標籤」鹼性離子水

把寶特瓶上的塑膠標籤拿下來有多困難?可口可樂公司今年夏季推出新品牌「bonaqua怡漾」,發表領先業界、首創「單瓶販售無標籤」的瓶裝產品,透過業界創新的鐳射雕刻技術,將產品資訊直接刻印於瓶身,取代舊有瓶標,降低塑膠的使用,也讓瓶身PET回收更加便利。 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受訪表示,瓶身鐳射的方式沒有另外使用色料,能增加回收效率,寶特瓶處理商應該會很歡迎。環保署也樂觀其成,更表示未來有機會透過差別費率來鼓勵業者跟進。 首款單瓶販售的無標籤產品 將產品資訊鐳射在瓶身上 可口可樂6月29日舉行記者會宣布,今年夏季正式在台灣推出首款單瓶販售的無標籤產品。這款「bonaqua怡漾」鹼性離子水,採全透明設計,品牌Logo以浮凸方式呈現,產品資訊也以過業界創新的鐳射雕刻技術刻印於瓶身,銷售條碼則改為印製在瓶蓋上方。 但是,「少一張標籤」的永續未來在哪裡?可口可樂台灣總經理陳正峰說明,產品資訊鐳射在瓶身,不僅提高回收的便利性,也成功打破過去無標籤產品只能成箱販售的門檻,是目前台灣市面上唯一能夠單瓶販售的無標籤產品。 他表示,比起從包裝輕量下手,選擇無標籤是因為「希望給消費者更直觀的感受,看到就是透明的

歐洲議會拍板2035年禁售燃油車 3氣候法案二度表決後也過關

歐盟正式確立2035年禁售燃油車目標。歐洲議會日前(8日)以高票表決通過,在當天一系列與綠色政綱相關的密集法案表決中,這項提案的通過,對於氣候倡議是非常關鍵的捷報。 事實上,不同陣營的議員皆有提出各自的版本,例如中間偏右陣營提出,目標放寬至2035年減少90%的汽車二氧化碳排放;席次最多的保守派政黨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EPP)爭取油電混合車免除禁售;綠黨則希望禁售期限提前至2030年,然而這些偏保守或更積極的版本都被否決。 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主席坎芬(Pascal Canfin)在推特上發文表示:「2035年汽車將邁向100%零排放!我非常樂見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的表決。歐洲議會所表達的這項立場與我們達到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的目標一致,這是一場重要的勝利。」 歐洲議會表決通過 堅定2035年禁售燃油車 目前歐洲國家排放的溫室氣體中,約有12%來自於汽車,這些排放將加劇氣候變遷,導致更頻繁與強烈的熱浪、風暴與洪水等氣候災難。 禁售燃油車法案,以及另一項要求各國設置數百萬座充電站的法案,立意皆在於加速歐洲電動車的轉型,

全台年消耗40億個飲料杯 5元價差政策將上路 環署估一年可減5.8億個

國人喝「珍珠奶茶」的風氣盛行,手搖飲產業更是揚名國際,不過環保署最新統計,我國每年用掉的一次性飲料杯高達40億個,成為回收體系不可忽視的重擔。7月1日自備飲料杯5元價差優惠上路在即,環署預估,將可從目前1~3元價差政策的年減1.5億個飲料杯,提升至每年減少5.8億個杯子。 環署數據也顯示,與飲料店不同,早餐店塑膠飲料杯用量在2019至2020年間明顯成長。對此環團提醒,早餐店和攤販使用塑膠杯同樣可觀,未來勢必要納入限用行列,呼籲政府勿因業者反彈、遊說而縮手。 國人年用40億個飲料杯 塑膠杯占比過半、飲料業用最多 2010年環保署曾統計我國每年用掉15億個一次性飲料杯,相隔十年環署再度調查,2020年共計用掉39.9億個一次性飲料杯,暴增超過兩倍。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行秘書王嶽斌解釋,此次統計對象包括「受飲料杯限用法規管制」及「未受管制」店家的所有用量統計,若只計算受管制的店家,則國人每年約用掉22億個一次性飲料杯。 根據環保署「2021年度一次用塑膠產品源頭減量工作計畫」,調查約26萬家業者,包括早餐店、攤販等未納入管制但一次性飲料杯用量高的行業。一次性飲料杯材質則包含塑膠(PE、PP

自備環保杯之外的選擇 循環容器怎麼推? 還缺清洗、逆物流體系

我國一次用飲料杯每年使用量高達40億,為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產生,7月1日即將上路的限塑規範,除自備飲料杯價差5元外,也要求連鎖超商及速食業,明(2023)年起須在門市免費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還剩半年時程,循環容器能成為自帶飲料杯的另一條出路嗎? 循環容器的供應端包含製造、清洗及物流三大角色,循環容器租借服務業者「好盒器」共同創辦人宋宜臻接受環境資訊中心訪問表示,目前最缺乏的是提供清洗服務的業者。 2023年起速食、超商免費提供循環杯 供應端不足推動不易 我國限塑政策又往前「禁」一步。根據環保署新的減塑規範,7月1日起,連鎖的飲料店、便利商店、速食店及超級市場,須提供消費者自備飲料杯與未自備飲料杯至少5元的價差。不僅如此,自2023年1月1日起,連鎖超商及速食店家還需完成第一階段5%店鋪提供免費「循環杯」借用服務的目標。 這是法規中首次將「循環容器使用」的思維納入,同時,業者也面對全新的循環容器市場。今年在環保署召開的飲料杯限用政策研商會議中,就有速食業者點出了市場供應端不足,循環容器可能面臨「供不應求」的情況。 循環容器租借服務業者「好盒器」共同創辦人宋宜臻坦言,過去不曾有法規納入循環容

不再當氣候承諾後段班 澳洲新政府提高減排目標至43%

《路透社》報導,澳洲在新的工黨政府領導之下,總理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16日向聯合國提交更積極的減排目標,承諾2030年碳排放要比2005年減少43%,比前任保守派政府的26%至28%的目標更加積極,也逐漸追上其他富裕經濟體與《巴黎協定》一致的承諾。 世界最大煤炭出口國 反轉氣候承諾後段班形象 澳洲不只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之一,更是世界最大煤炭和液化天然氣出口國,但在前任政府治理時期,長期被視為氣候承諾的落後者,缺乏明確的能源和氣候政策來鼓勵再生能源投資。 去(2021)年在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上,前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因未能提出更積極的減排目標而受到批評。相較之下,美國、加拿大、歐盟、英國和日本都大幅加碼氣候承諾——加拿大的目標是2030年碳排比2005年少40%,而美國的目標則是高達52%。 能源供給問題推進減排步調 澳洲將加碼投資再生能源 「多年來,澳洲政府一直告訴全世界這很難,」澳洲氣候變遷暨能源部長鮑文(Chris Bowen)在坎培拉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我們現在要告訴全世界、我們的朋友

在國家公園落實減塑 美國1.9億公頃國有地 2032年起禁用一次性塑膠

美國內政部日前(8日)於世界海洋日宣布一項命令(Secretary’s Order 3407),要求於國家公園等國有土地逐步減少一次性塑膠產品的採購、販售與利用,並在2032年前於國有地落實淘汰一次性塑膠產品。這項新的禁塑政策最終將涵蓋約1.9億公頃的國有地。 這項命令也指出,未來將以可堆肥、生物可分解、100%可回收等材質,作為對環境友善的替代選項,取代由塑膠製成、用完即丟的食物容器、瓶罐、吸管、餐具與袋子等。 禁塑新政將涵蓋1.9億公頃國有地 每年減少8萬公噸垃圾 「內政部有義務要領頭減少塑膠垃圾對於生態系統與氣候的影響。內政部作為國家公園、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國有地的管理者,有責任保護與管理野生動植物的棲地,立場的特殊性使我們(政府)應該為地球做更多。」美國內政部長哈蘭德(Deb Haaland)表示,這項命令將確保內政部落實淘汰一次性塑膠產品等各項永續計畫,以保護國有地週遭的自然環境與社區。 這項新的禁塑政策最終將涵蓋約1.9億公頃的國有地,並且預期每年能減少約8萬公噸由內政部轄下土地產生的垃圾量。 事實上,在美國的63座國家公園當中,就曾有約20幾座於2011年起禁止販賣寶特

生物分解新希望? 澳洲研究:麥皮蟲能消化保麗龍

《衛報》報導,澳洲新研究發現,大麥蟲(學名:Zophobas morio)的幼蟲(又名超級麥皮蟲,superworm)可以撕碎和吃下聚苯乙烯,而且牠們的腸道中含有數種能夠消化聚苯乙烯的酵素,可能成為分解和升級再造塑膠廢棄物的替代方案。 吃了三週保麗龍的超級麥皮蟲 仍能完成生命週期 聚苯乙烯(Polystyrene,簡稱PS)是一種用途廣泛的塑膠,以固體形式存在於日常用品中,如容器、蓋子和免洗餐具。發泡聚苯乙烯則是俗稱的保麗龍。 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研究人員在三個星期之間,餵食超級麥皮蟲一種常用於建築隔熱的發泡聚苯乙烯。 他們發現,以塑膠為食的幼蟲仍能夠結蛹、化成成蟲,完成生命週期,只是牠們的體重比吃麩皮的超級麥皮蟲要輕,腸道微生物菌相的健康程度也較低。 澳洲7月起將逐步淘汰保麗龍 微生物有望助力回收 回收發泡聚苯乙烯的一個挑戰是,它的密度很低、體積龐大,回收經濟效益差。「機械回收效率不高,」林軻說。這種回收方式的最終產品包括塑膠長凳和相框等物品。 他認為超級麥皮蟲體內微生物可以是塑膠升級循環過程的基礎,聚苯乙烯分解後的產物能被其他微生物用

全球首例 紐西蘭將向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收費

《路透社》報導,紐西蘭為解決國內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8日發布一項農業排放收費計畫草案,要求農民為牛羊打嗝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付費。紐國環境部表示,該提案將使紐西蘭這個大型農業出口國成為世界第一個讓農民為牲畜排放付費的國家。 紐國碳排近半來自農業 農民代表自主提案為碳排定價 人口500萬的紐西蘭,約飼養著1000萬頭牛和2600萬隻羊。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近半來自農業,其中牲畜消化系統排放的甲烷,占了農業碳排將近3/4。不過,農業排放過去被排除在該國的排放交易系統之外,紐西蘭政府對抗全球暖化的承諾也因此遭到批評。 近來由農業代表組成的紐西蘭初級產業氣候行動夥伴關係(Primary Sector Climate Action Partnership)向政府提案,從2025年起,農民必須為他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支付費用。短週期與長週期的溫室氣體將分別被定價,但總排放量將使用單一指標來計算。 《衛報》報導,雖然目前尚未訂出農業碳排的價格,但這些農業代表強調會「盡可能壓低」定價。根據他們的估計,2030年之前,農業碳排定價將有助於減少4.5%農業部門的甲烷排放量,以及約3%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他們認

有條件支持漁電共生 彰化鳥會、養殖協會共推在地方案

為提升綠能發電量,經濟部在沿海地區推動「漁電共生」,但是民間認為,中央雖有政策大方向,卻無明確規範及執行原則,且規劃角度常以開發商為主,不一定照顧到漁民及環境永續。 彰化縣野鳥學會、彰化縣養殖協會於是聯合提出地方版本的漁電共生方案,強調符合該區養殖特色,就是不希望業者全面主導漁電共生開發。方案建議保留養殖池之間土堤作為野鳥棲息地、將光電板集中設置於光照需求較低的養水池上,並在案場周遭鋪設人行道;以此兼顧環境保護、漁民權益及在地需求。 支持綠能,但要名符其實:彰化團體共推「在地版」漁電共生 彰化縣野鳥學會、彰化縣養殖協會共同提出適合在地的漁電共生方案,今(13日)發布新聞稿說明,民眾期待光電板在「漁電共生」系統中,可以保護養殖水產不受強降雨、夏季池水過高的影響,冬季還能架設防風布,抵禦寒流。同時,光電要進入彰化魚塭,必須以照顧生態環境、漁民經濟及在地民眾生活為前提。 近年政府力推漁電共生,由於能增加土地多元利用,不少民眾持正面態度。然而,目前漁電共生只有中央政策方向,地方只能被動接受由光電業者主導的開發規劃,不一定能真正達到土地永續利用。 彰化縣野鳥協會總幹事李益鑫受訪表示,彰化民眾歡迎

工研院調查:「購買節能家電」占國人減碳行為大宗 年輕世代減碳意願低落

淨零碳排已成國際趨勢,工業技術研究院今(10日)發表國人「淨零永續行為」調查成果,發現最多人正在執行的減碳行為是「採購具有節能標章或能源效率標示一級的產品」,以及「每年購買新衣服件數減半」。調查也指出,18歲到24歲的年輕族群,目前執行減碳行為的比率、及未來落實的意願均偏低,工研院呼籲政府加強相關教育宣導,才能落實2050淨零碳排目標。 國人減碳行為調查:購買節能標章家電、每年新衣數減半最多人執行 我國目標2050淨零碳排,但整體社會能否因應、如何成功轉型成為當前討論重點,工研院今天舉辦「2022年台灣製造業景氣展望暨淨零永續焦點議題發表」,會中發表台灣淨零永續行為調查[1],分析國人的減碳行為意願。 工研院能源策略長林志勳表示,民眾日常生活的行為改變,是啟動淨零轉型的關鍵,為了達成政府與產業淨零轉型目標,必須先瞭解國人在淨零永續的認知與實際行為。工研院擬出了涵蓋食、衣、住、行、育樂、用品等生活面向的20項淨零永續行為,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成年民眾發問卷調查,詢問這些行為的施行現狀與未來落實意願。 調查發現,台灣民眾目前在20項淨零永續行為的執行比率都偏低。僅「採購家電時,僅購買具有節能標

污泥再利用 永續不成反污染農地 研究:歐洲農田成微塑膠儲存庫

英國卡迪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由污水廠污泥再製成的肥料中,因為含有高濃度的微塑膠,整個歐洲的農田正成為全球最大的微塑膠儲存庫。 最初從汽車輪胎、合成紡織品、油漆和個人保養產品排放到環境中的微塑膠,並沒有在污水處理廠中消失,而是再次出現在農田、海洋深處和世界最高的山峰。 每年710兆個微塑膠顆粒 被倒回歐洲土壤 「我們的研究想知道污水處理廠有無完全移除微塑膠,還是實際上仍將污染轉移到環境中,」主要作者、卡迪夫大學工程學院研究生洛夫蒂(James Lofty)說,「自來水公司明顯缺乏策略管理污水廠污泥中的微塑膠,也就是說這些污染物會被運回土壤並最終返回水生環境。」 這種讓微塑膠回到土壤和水域的做法與歐盟管理微塑膠的目標背道而馳。去(2021)年5月12日,歐盟執委會通過了「實現空氣、水和土壤零污染」的行動計畫,這是《歐洲綠色政綱》的一項重要成果。計畫設定了2030年將釋放到環境中的微塑膠減少30%的目標。 卡迪夫大學的科學家與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估算出每年有3萬1,000至4萬2,000噸微塑膠——即多達710兆個微塑膠顆粒——被倒回歐洲土

日本立場轉變 G7首次宣示淘汰燃煤、終止海外化石燃料融資

七大工業國集團(G7)的部長們上(5)月27日達成協議,首次宣示將逐步淘汰燃煤,​​並表示俄烏戰爭帶來的能源緊縮不應影響因應氣候變遷的工作。雖然環境倡議者對於他們未能訂出淘汰燃煤的具體時程感到失望,但這次承諾也標誌著日本立場的重大轉變。 「我們也進一步承諾實現2035年電業顯著脫碳的目標,⋯⋯,並採取具體和及時的行動,實現最終淘汰國內未減排燃煤發電的目標,」G7聲明指出。 據聞因美、日反對 最終聲明刪2030目標 此次在德國柏林舉行、為期三天的G7氣候、能源與環境部長會議,在結束時發表的聲明,比先前的草案要弱——原本的草案納入了2030年終止未減排燃煤發電的具體目標。 知情人士稱,日本和美國都表示他們無法支持這個時程。 但此次仍是G7首次承諾淘汰燃煤發電。煤炭是造成最多二氧化碳排放的化石燃料,如果全世界要避免最嚴重的氣候變遷危害,煤炭的使用量就要大幅下降。 環境運動人士稱許,此次承諾是氣候保護的勝利。 俄烏戰爭下登場 G7承諾終止化石燃料融資 「G7承諾終止對化石燃料的公共融資,並將其轉變為乾淨能源,是個巨大的勝利,」壓力團體石油改革國際(Oil Change Internationa

健康飲食生變 研究:歐盟生鮮蔬果農藥殘留九年增加53%

《衛報》報導,一份涵蓋歐洲近10萬件最常見國產水果樣本的研究指出,在2011年至2019年間,殘留劇毒農藥的新鮮水果數量急劇增加。整體而言,有毒農藥污染在九年間增加了53%。 歐洲農藥污染最嚴重的蔬果:黑莓、芹菜 歐洲農藥行動網(Pesticide Action Network, PAN)分析歐洲政府數據發現,高達1/3的蘋果樣本和1/2的黑莓樣本驗出農藥殘留,而且是毒性甚強的農藥,其中一些與癌症、心臟病和先天畸形等疾病有關。 奇異果的殘留量更從2011年的4%上升到2019年的32%;同期,櫻桃的污染率也增加超過一倍,從22%上升到50%。 樣本中,農藥污染最嚴重的水果分別是黑莓(51%)、桃子(45%)、草莓(38%)、櫻桃(35%)和杏桃(35%);蔬菜方面則是芹菜(50%)、芹菜根(45%)和羽衣甘藍(31%)。 被農藥污染的健康食材 學者稱報告「令人震驚」 德國綜合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German Centre for Integrative Biodiversity Research, iDiv)教授范達姆(Nicole Van Dam)稱這份報告「令人震驚」。 「如果連健

訂外送也在意環保 全球調查:包裝簡化更吸引消費者

環保意識抬頭,隨著消費者對低碳食材、環保包裝的需求增加,不只帶動植物肉、永續穀物食品的發展,這股風潮也逐漸吹進餐飲業,將對餐廳服務帶來什麼新的挑戰? 開發數位餐飲訂單整合系統的跨國企業Deliverect在今(2022)年4月20日公布了一項獨家報告,他們對全球7000名消費者進行飲食調查後發現,環保與永續意識正影響消費者對飲食的需求,因此Deliverect以調查結果,對餐廳提出四點因應方式,來提升店家的競爭力。 43%消費者願花更多錢買單 餐廳應「增加永續意義食材」 Deliverect發現,雖然有65%的消費者認為,較健康或是具永續意義的食材比較貴,但仍有43%的人願意買單,並有47%的人甚至會因此改變原有的點餐內容,轉而選擇更具永續意義的餐點。換句話說,有將近一半的消費者都願意且樂意為環境的永續發展,支付更高的費用。 因此,Deliverect建議,餐廳可以提供更多在地食材的供應。「從我們掌握的訂單數據來看,餐廳是否跟上永續的潮流,正逐漸成為消費者在選擇餐廳時的重要考量,」Deliverect認為,餐飲業若能朝著永續方向發展,將符合當今的消費趨勢,有助於提升餐廳的營業額及收益。

當老化電網遇上極端天氣 美國停電次數倍增 綠能轉型之路也蒙塵

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美國潔淨能源蓬勃發展、電動汽車銷量飆升,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快速成長,為因應氣候變遷帶來曙光。 然而,專家表示,美國過時的電力基礎設施再不進行大規模的整修改造,將會成為綠能發展的阻礙,而這個龐大任務需耗資超過2兆美元(約新台幣59兆元)。當前的輸電線、變電站和變壓器網絡,逐漸因為老化和投資不足而出現諸多問題,且隨著極端天氣事件越來越頻繁,更常出現大規模的故障。 美電網營運商低估氣候風險 過去六年停電次數倍增 《路透社》發現,在美國七家區域電網營運商低估氣候變遷之下,惡劣天氣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他們用於輸配電網投資參考的風險模型,還是1970年代的天氣模式,且並未將近期探討極​​端天氣是如何同時擾亂電網發電、輸配電和燃料供應的科學研究納入考量。 最近的極端天氣事件暴露了美國電力基礎設施的弱點。紐奧良的電網建於1970年代,當時像颶風艾達(Ida)這種風速高達每小時241公里的颶風不太常見,大部分電網只設計成能承受每小時152公里的最大風速。颶風艾達造成了好幾週的停電。 根據電網監管機構北美電力可靠度公司(North American Electric Reliability

終結對俄能源依賴 歐盟提9.5兆新計畫 加速能源轉型

《Euractiv》報導,歐盟執委會上周三(18日)正式提出「REPowerEU」計畫,將投資3000億歐元(約新台幣9.5兆),達成2027年停止向俄羅斯進口能源,並加速推動能源轉型等目標。不過執委會也承認,要取代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歐盟得對新的化石燃料基礎設施進行短期投資,此舉也引發環保團體批評。 聚焦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高5%、新住宅強制加裝太陽能板 REPowerEU的計畫內容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節能、促進再生能源發展,以及使歐洲石油和天然氣供給多樣化。其中具體提案包含,將歐盟在2030年之前要達到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目標,從去年提出的40%提高到45%;並將能源效率目標從2030年之前減少9%能源消費(以2020年為基準),提升到減少13%。 此外,REPowerEU更提出分別在2025年和2029年前,將太陽能板強制加裝於公共建築和新建住宅的提案。 一位歐盟高級官員表示,根據該計畫,到今(2022)年底,歐盟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使用量將先減少2/3。隨後,由於建立再生能源產能需要時間,歐盟將漸進、線性地進一步減少使用量。 根據歐盟執委會的提案,快速和大規模部署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能

error: 內容保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