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環保時事

最新文章

最後一國停售 含鉛汽油正式走入歷史 聯合國下一步將淘汰油車

聯合國宣布,含鉛汽油時代正式結束,人類和地球的一大健康威脅總算走入歷史。 重大里程碑 阿爾及利亞終於也禁用含鉛汽油 聯合國專家表示,鉛於1922年首次用於燃料,成為「環境和公共衛生災難」。到了1970年代,世界各地生產的汽油幾乎都含有鉛。現在,最後一個使用含鉛汽油的國家阿爾及利亞也終於停止在加油站銷售。 聯合國官員指出,停止使用含鉛汽油每年可防止超過120萬人過早死亡,並幫助全球改善空氣污染。鉛含有劇毒,沒有暴露的安全上限。 過去一個世紀的大部份時候,含鉛燃料污染了空氣、灰塵、土壤、飲用水和糧食作物,導致心臟病、中風和癌症。這對兒童來說尤其有害,因為鉛會損害發育中的大腦,影響學習能力。 「含鉛汽油禁令的落實,對全球健康和環境來說是重大的里程碑。」聯合國環境計畫執行主任安德森(Inger Andersen)說。 禁用後 含鉛燃料仍會持續影響環境 最後一次使用含鉛燃料的影響可能還會持續數十年。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含鉛燃料雖然在20年前就被倫敦禁用,至今仍然影響著倫敦的空氣品質。儘管目前該城市的鉛濃度遠低於1980年代的峰值,還是遠高於自然背景水準。 英國從1930年代開始將鉛添加到燃料中,

離岸風電電協金55%給漁會 民團籲用於海洋事務、落實漁民參與

經濟部能源局於今年4月公告「電力開發協助金運用與監督管理辦法(電協金辦法)」修正草案,將離岸風電納入電力開發協助金(電協金)制度,並明訂了離岸風電電協金的分配比例,將以當地漁會占55%最多,但必須報請當地縣市政府,再會同中央審查。 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等民間團體8日召開記者會,對於能源局修法的立意予以肯定,但認為審查制度仍太模糊,因而提出四項修正建議,呼籲設置專家委員會審查電協金運用、漁民實際參與運用規劃、電協金運用資訊公開以及明確用於漁業及海洋事務,以避免社會爭議。 離岸風電納入電協金制度 當地漁會可拿55%補助 我國全力發展再生能源,積極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等建設,目標在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達到20%。依《電業法》規定,發電業及輸配電業必須依生產或傳輸之電力度數,設置一定比例的電協金,用以協助當地推動電力開發及社區發展等,經濟部能源局於今年4月29日公告「電協金辦法」修正草案,打算將過去未涵蓋的離岸風電納入電協金制度。 能源局將修正該辦法第六條之一、第九條及第七條附表,根據草案內容,離岸風電電協金將分為兩大部分,七成為例行性的「補助型」、三成為專案個別申請的「專案型」。例行補

日本洗衣店響應SDGs:捨棄一次性塑膠 反省人與環境關係

「我們洗衣店不給客人(塑膠製的)衣架跟防塵套。」位於神奈川縣橫濱市的石原洗衣店在接受公益團體「SDGs-log」採訪時這麼說。這是該店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做法之一。 有些人聽了或許馬上感到懷疑,洗衣店在交件時,提供防塵套等是常識,沒給客人附上的話,難道不會影響競爭力嗎?原來石原洗衣店呼籲客人省下這些,讓他們把同樣的開銷捐給災民,「於是,大家都說好。」就這樣,一個人一個人的小動作,在環保和慈善之間達成雙贏。 石原洗衣店說動顧客一起做環保的事情還有其他。該店設立了「鈕扣銀行卅Bottom Bank」,請客人把擱置在家裡的備用鈕扣存放在店裡,並且分門別類地整理好。哪天客人的衣服掉了鈕扣再從中補上,「希望能夠減少碳排和海裡的塑膠廢棄物。」一樣是小動作,就讓大家覺得自己也能幫上一點忙。 作為環保的洗衣店,顯然會影響環境的就是排水。石原洗衣店自然也在洗劑上選擇相對環保的品項,像是分子構造比合成洗劑單純的肥皂,或是天然的柿子澀液洗劑;還有標榜100%可生物分解、無添加的「All things in Nature」洗劑。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裡,部分也包含勞工、削減貧窮等項目。而石

未來10年百萬顆退役 電動車電池循環再生三面向

隨著車廠和政府承諾增加電動車數量,預計到2030年將有1.45億輛電動汽車上路。雖然電動汽車可以在減少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它們也帶來潛在的環境定時炸彈——電池。 根據估計,從現在到2030年之間,將有超過1200萬噸的鋰電池退役。這些電池不僅使用大量的原材料,包括鋰、鎳和鈷,而且採礦可能影響氣候、環境和人權。電池的壽命結束時也會成為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 專家表示,隨著汽車業開始轉型,現在該規劃電池如何壽終正寢,減少對採礦的依賴並保持材料的循環流通。 電動車電池第二春 數億美元的資金正挹注回收相關的新創公司和研究中心,以找出如何拆卸廢電池和大規模提取有價值金屬的方法。 世界經濟論壇循環經濟專案負責人彭寧頓(James Pennington)說,如果我們想用有限的材料做更多事情,回收不應該是第一個解決方案,「首要最佳辦法是延長使用時間。」 去年12月,歐盟提議全面修改其電池法規,其中大部分針對鋰電池,包括電池回收率要達70%,鈷、銅、鉛和鎳回收率要達95%,鋰回收率70%,以及2030年新電池中回收含量的強制性最低水準,以確保回收商有市場,並使它們免受商品價格波動或電池化學成分變化的影

食農格外品之循環經濟輔導經驗分享

糧食議題是聯合國所通過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中重要的項目,藉由在生產體系中推動循環經濟,將可促成SDGs的實現。而透過推動糧食循環經濟,如糧食安全和永續農業、降低食物浪費、有效管理消費和生產中的資源、減少海洋污染、停止全球土地退化、結束世界飢荒,以及確保身體健康福利…等予以落實。 在執行的過程中,人們思考出許多相對應的方法及措施去補償,如何延長自然資源使用時間並且充分利用,同時又減少環境汙染,是循環經濟需要思考的模式也是其重要精神。目前常見的方式是透過回收方式經過處理,讓資源回到原物料循環供應的系統中,並且透過重新設計產品、製程、改變既有商業模式,配合相關物流措施形成一個循環。 格外品是指在農作物的種植與採收過程中,與市場規格不符但品質無虞的產品,而此次的題材恰好水蜜桃的格外品。台灣的水蜜桃每年約有30%無法進入市場,這項驚人的數據背後所涵蓋的意義,不單指經濟產值的市場損失更代表著如此龐大的資源無法有效的被運用,所以透過與客戶討論後,針對水蜜桃的格外品作了三個應用,首先是利用水蜜桃果汁的精釀啤酒,以及果肉作成果泥運用

日企研發再利用新技術 讓裝麵包的塑膠薄膜重獲新生

垃圾分類回收是一般人每天必做的尋常事情。大體上,比起塑膠吸管,相對完整的塑膠瓶才可以回收,是回收時的常識。不過,最近有日本廠商挑戰可回收的範圍,提升塑膠再利用價值。日本企業迪愛生(DIC)近期表示,將與麵包公司合作,開發一款可回收再利用的麵包外包裝塑膠薄膜,預計今夏投入生產。 塑膠,作為現代社會裡具有高度便利性的材料之一。在便利的同時,卻也因為廢棄物問題對環境產生負擔。如何有效利用塑膠廢棄物,為國際間重視的議題。儘管許多國家都致力於塑膠回收,在不燃燒的前提下再製利用,然而日本塑膠廢棄物能做到的比例卻還是偏低。例如2018年廢棄塑膠總排出量為891噸,只有208萬噸,也就是23%能夠回收利用。 根據日本PPS塑料公司迪愛生(DIC)5月25日的新聞稿,迪愛生將和大型麵包公司合作,把過去只能丟棄的、用來包裝麵包的軟性塑膠薄膜,做成可以回收的再生資源,達成所謂的「物料再造」(material recycle:使用後的產品,能成為同樣產品的原料。)並預定在今年夏天實際投產,確認回收的過程與效果。 除了透過再利用技術,為永續社會貢獻心力之外,迪愛生也曾表示支持日本氣候變遷倡議團體(Japan C

首次合體 聯合國兩環境組織呼籲: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問題得一起解決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和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10日聯合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在全球議程上的重要性遠超過生物多樣性流失,但這兩個問題其實密切相關,帶來的衝擊也很類似,必須立即一起解決。 科學家呼籲 各國應將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視為一體 這份報告是IPBES和IPCC科學家首次合作的成果。根據這份報告,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影響大自然調節大氣中溫室氣體和抵禦極端天氣的能力,一方面加速氣候變遷,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受氣候變遷的後果影響。例如,能夠捕捉碳的紅樹林和海草迅速消失,不僅減少碳儲存,也使海岸線暴露在風暴潮和侵蝕之下。 報告呼籲各國政府制定政策和自然解決方案,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 報告作者之一、羅格斯大學生態學家麥克爾維(Pamela McElwee)在線上記者會上表示:「長期以來,政策制定者傾向於將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流失視為各自獨立的問題,政策上也傾向各自分開解決。」 「氣候之所以受到更多關注,是因為人們越來越容易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它,像是野火和颶風。我們的報告指出,生物多樣性流失對人類的影響是很類似的。」 聯合國呼籲

全球2050能源淨零排放路徑,告訴我們什麼?

國際能源署(IEA)在今(2021)年5月18日,發表了第一份全球能源系統達到淨零排放的預測路徑分析報告「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盼有助各國制定能源相關政策。 報告分析了達到減碳目標需要的行動和時程,例如2025年禁售化石燃料鍋爐、2030年新車有60%為電動車等;此外,報告還分析了低碳技術的發展,對經濟和能源產業、全球自然資源開採、能源安全等不同面向的影響。 報告中所提的「只是一個而非唯一的路徑」(only a pathway, rather than the pathway),實際要達到淨零會涉及行為改變程度、碳捕捉技術發展進度等諸多不確性因素,但以目前各國的政策和減碳進度,要達成淨零排放目標難度很高。 全球減碳政策和進程 目前各國政策,離淨零排放多遠? 該報告除了討論淨零排放路徑,還分析了兩個非淨零的情境,「既有政策情境」(Stated Polices Scenario, STEPS)和「宣示目標情境」(Anounced Pledges Case, AP

疫情期間增加了多少環境污染? 歐盟一次性塑膠報告出爐

根據歐洲環境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EEA)的報告「COVID-19對歐洲環境中一次性塑膠的影響」,疫情導致許多由長效一次性塑膠製成的產品使用量增加。口罩和手套能保護人們的健康,但某些類型的食品包裝導致額外的溫室氣體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產生的垃圾也可能危害生態系統和動物。 大流行期間 歐盟口罩和手套進口量成長超過一倍 去(2020)年大流行的上半年,歐盟的口罩和手套進口量增加了一倍多,國內產量也在成長。歐洲環境署簡報估計,在此期間,歐盟進口了約17萬噸口罩,即每人每天約0.75個口罩,導致額外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其他類型的污染。簡報進一步估計,可重複使用的棉質口罩在洗滌約13次後便比一次性口罩更加氣候友善,但可能無法提供相同水準的保護力。 國際醫療保健組織並未建議大眾使用手套作為防疫措施。不過根據報告,在去年4月~9月歐洲第一波大流行期間,手套進口量增加了80%,總計10萬5000噸。 報告顯示,大流行期間一次性口罩和手套用量增加,從資源開採、生產、運輸、廢棄物處理和亂丟垃圾的行為等方面,對環境和氣候造成影響。生產階段的影響主要出現在歐洲之外的出口國,而

新研究發現:牛胃中微生物可以分解塑膠

塑膠污染無處不在,成為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隱憂。最新研究發現,在牛的其中一個胃內有可以分解塑膠的細菌。 科學實驗發現 三種類型塑膠都能被牛瘤胃中的微生物分解 人類自1950年代至今,已生產了超過80億噸塑膠——相當於10億頭大象的重量,主要用於外包裝、一次性容器和寶特瓶。塑膠污染無處不在,不管是在水中還是在空氣中,人們都在不知不覺中攝入和吸入微塑膠顆粒。近年來,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開發微生物分解這種棘手的材料的能力。 目前已知有微生物能分解天然聚酯,例如在番茄或蘋果果皮中發現的微生物。由於牛的飲食中含有天然聚酯,科學家們推測牛的胃會含有大量這些微生物,以分解天然聚酯。 為了驗證這個理論,維也納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的瑞比斯(Doris Ribitsch)博士和同事們從奧地利一家屠宰場蒐集牛瘤胃中的液體。瑞比斯指出,一頭乳牛通常可產生大約100公升的瘤胃液,「你可以想像每天屠宰場都有大量的瘤胃液浪費掉。」 科學家將三種類型的聚酯泡在瘤胃液中,包括PET(常用於紡織品和包裝的合成聚合物)、PBAT(可生物分解塑膠,常用於可堆肥塑膠袋)和 PEF(一種由再生資源製成的生質材料)。每種塑膠都以薄膜和

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 近5年登錄統計電力業占比最高、半導體業成長最多

國內COVID-19疫情升溫,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中央呼籲民眾避免群聚以及非必要外出。環保署也因應防疫措施,將一年一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期限延長一個月,列管事業單位必須在今(2021)年9月30日以前完成登錄。 回顧2019年度排放量有224百萬公噸,若以行業類別來看,電力業排放量最高,佔53%(約119.26百萬公噸CO2e),其次為鋼鐵業14%等。環保署表示,近5年製造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化情形,以半導體業年均成長率6.44%最高,其次為造紙業年成長1.35%、光電業年成長0.37%;其餘產業年均成長率為下降趨勢。 根據現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管法)規定,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的排放源,應每年進行排放量盤查。 環保署也在2016年公告「第一批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第一批排放源),將主要耗能產業如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業、水泥業、半導體業及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行業別,或是年排放量超過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公噸CO2e)的其他業別,列管為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應進行盤查登錄。 查驗工作受疫情影響 環保署將登錄期限延後 環保署規定,上述列管的第一批排放源

因應淨零轉型挑戰 環保署成立「氣候變遷辦公室」

為因應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行政單位也需改變隊形。過去,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等相關業務都由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統籌,環保署昨(1日)成立「氣候變遷辦公室」,要讓相關工作更聚焦,以完成《氣候變遷法》修法、淨零轉型的路徑與碳定價制度,同時也要擬定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接軌國際減緩氣候變遷的趨勢。 回應國際趨勢 環保署「溫減管室」改為「氣候變遷辦公室」 氣候變遷被視為當代最重要的議題之一,不僅對環境造成破壞,也威脅人類經濟活動。即便2020年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許多國家採取封城等防疫措施,大幅降低人類活動,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卻仍持續增加、創下歷史新高,氣候危機正在發生。 為減緩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紛紛誓言要盡快達成碳中和。總統蔡英文也在今年地球日宣布「2050淨零轉型也是台灣的目標」,以回應各國「向零競逐」的趨勢。行政院長蘇貞昌則裁示環保署,檢討現行《溫室​氣體減量法》設定「2050減碳1/2」的減量目標,並要求各部會盡快盤點淨零轉型的路徑。 目前,溫室氣體減量的相關業務由環保署的「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環管處)統籌,但攤開老舊組織章程,當年氣候變遷

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鋼鐵工業在工業溫室氣體排放中占比30%最大

鋼鐵鑄造是德國的一項關鍵工業,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危機之中。邁向氣候友善生產的深遠轉型應會促進該行業的發展。德國聯邦政府及鋼鐵廠正在加快步伐,數十億元的資金援助也不僅僅是為了環境。 根據德國聯邦經濟暨能源部資料,鋼鐵工業在工業溫室氣體排放中占比30%最大,約占德國總排放量的6%。德國聯邦政府及鋼鐵廠希望加快重工業邁向氣候友善生產的轉型。德國經濟部長Peter Altmaier在與鋼鐵協會及IG Metall工會協商後表示,做為一個工業化國家,德國必須並希望維持強大的鋼鐵生產地位。氫氣能源為此一基礎產業轉型提供機會。德國聯邦政府正在支持「歐洲共同利益的重要項目(IPCEI)」框架下,金額高達20億歐元的氫技術轉換,這筆款項是為資助氫能項目而啟動的80億歐元的一部分。 德國所有主要鋼鐵廠的計畫都將納入考慮。A部長強調,到2030年,每年將減少近1,1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德國政府也從未排除配額購買綠色鋼鐵的可能性。極具希望的跡象表顯示,由於氣候保護目標的加快,整個工業部門,不僅是汽車,還有其他工業部門,都對購買綠色鋼鐵感興趣。如能在市場經濟中得到調節監管,那將是極大的負擔減輕。 Thysse

溫室氣體連鎖反應 NASA:地球15年來吸熱增一倍 使暖化再加速

一份美國太空總署(NASA)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參與的最新研究顯示,地球吸收的熱量在過去15年間增加幾乎一倍,成為全球暖化推手之一。 國際科學團隊說,地球的氣候是地球的能量不平衡所決定。能量不平衡指的是地球從太陽獲得和反射回去的能量之間的差異。 這份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的研究,以衛星和「Argo」全球海洋浮標陣列搜集回來的資料為基礎,發現地球表面現在吸收了更多的能量,比輻射回去的更多。從2005年到2019年間,地球的暖化模式幾乎增加了一倍。 研究主要作者、NASA科學家勒布(Norman Loeb)說,如此的增加幅度前所未有,而且兩種用來分析能量失衡的方法都顯示出這種大幅度的趨勢,因此他們相信能量不平衡的加劇是真實的現象,不是測量工具造成的假象。 這個現象來自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因人類活動而濃度增加,吸收更多原本會反射回太空的輻射。留在地球上的能量加速了全球暖化,其中大約90%的能量導致海洋

擴大廢棄物去化管道 港區填海造陸將優先使用再生粒料

廢棄物非法傾倒案件頻傳,去化管道不足是原因之一。行政院今(17日)表示,將加速釋出工業區土地、鼓勵企業設置廢棄物處理設施,增加事業廢棄物處理量。針對爐碴、轉爐石、焚化爐底渣等不可燃廢棄物,處理為再生粒料後,要求港區填海造陸工程優先使用,增加去化管道。 非法棄置廢棄物層出不窮 蘇貞昌:從重處罰 環保署今於行政院院會報告「廢棄物管理精進策略」。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針對惡意丟棄廢棄物、嚴重破壞環境的不法行為,會請環保署、警政署、檢調積極查處,並從速、從重處罰。 蘇貞昌表示,近年來台灣產業蓬勃發展,事業廢棄物占所有廢棄物近7成。政府將從增加設施量能、健全去化管道及加強稽查管制等三方面著手。 蘇貞昌也提醒,行政人力有限,各部會在查緝空污、水污、土壤污染、盜採砂石、濫伐山林及防治豬瘟等,都要善用科技執法,不僅要從嚴追究責任,違法者也應負起環境清理及復原的責任。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說明,事業廢棄物處理的問題,主要是處理量能不足,還有缺乏去化管道。為提高處理量能,近年來加速釋出工業區土地,同時透過簡化申請程序、減徵環保費等誘因,來鼓勵大型企業自行設置廢棄物處理設施。 環保署也推動企業使用固體再生燃

國際證監擬制訂全球統一企業氣候報告標準

身兼國際證監會組織理事會主席的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Ashley Alder)出席論壇時表示,監管機構已經提醒投資者留意氣候信息一段時間,尤其信息的一致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問題,因這與「漂綠」(Greenwashing)有密切關係。許多企業及投資反映現時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ESG)評分、數據方面欠缺監管框架,令人困惑,故國際證監會未來或會就此發指引,並向監管機構發出建議。至於ESG數據供應商及評級機構的報告,將會於7月中旬前發布。 歐達禮指出,國際證監會(IOSCO)現時正深度參與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的IFRS基金會的制訂工作,而IFRS將初步為可持續披露設立一個全球統一的企業氣候報告標準,並將重心放在氣候暖化。同時透露,近期國際證監會的董事會議上,董事對IFRS的倡議工表示堅定支持,氣候標準最早將於2022年年中發布。 他希望,IFRS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CFD)框架的基礎上,提供複雜的基本氣候報告標準,然後可以在各個司法管轄區採用和強制執行,並為制定可信、獨立的可持續性審計提供基礎,以符合投資者的需求。 資料來源: CSRONE (https://csrone

美國塑料公約發布2025年路線圖之四大要點,確保所有塑膠包裝都可重複使用、回收與堆肥

作為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全球塑料公約網絡夥伴, The Recycling Partnership 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已設計並於2020年8月正式發布「美國塑料公約」 (U.S. Plastics Pact),確保在2025年達成所有塑膠包裝可重複使用、回收與堆肥之目標。 美國塑料公約“2025 年路線圖” (Roadmap to 2025) 為確保公約有系統性的變革以及加速其進度,提出了以下四大要點並於2025達成,以協助美國產業領導者於 2025 年實現塑膠循環經濟所需採取重大系統性變革上之行動: 先於 2021 年定義一份被指定為有問題或不必要的包裝清單,並在 2025 年採取措施淘汰它們; 確保 100% 的塑膠包裝可重複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 採取行動並有效地回收或堆肥 50% 的塑膠包裝; 和 確保塑膠包裝中的平均回收含量或塑膠包裝以生物基礎含量達到 30% 根據The Recycling Partnership,美國塑料公約“2025 年路線圖”遵循

歐盟統計局:去年疫情致所有成員國平均碳排放減10%

歐盟統計局上周五(7日)發表最新數字,估計去年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歐盟27個成員國因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跌了10%,減排亦與各國封城緩減疫情蔓延有關,該局形容減排幅度顯著。 歐盟統計局指,去年疫情期間27個成員國中,燃燒化石燃料相關碳排放跌幅最大3個國家依次是希臘、愛沙尼亞與盧森堡,分別跌18.7%、18.1%與17.9%;跌幅最低的國家則是馬耳他,排放量只比2019年跌1%。 歐盟統計局指,幾乎所有成員國的石油和石油產品消費量也減少,而所有類型的煤炭消耗降幅最大;只有15個成員國有減少使用天然氣,其餘12國則增加或保持相同水平。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能、水能和太陽能,去年在發電中所佔的比例大大增加,都有助減少碳排放。 資料來源: 環境資訊中心

下一輪的暖化亂世? 達賴喇嘛、童貝里與科學家談氣候變遷惡循環

「妳打開世人之眼,讓人們看到保護地球的迫切性,同時激勵年輕世代加入這場氣候行動,使我深受鼓舞。」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在2019年給瑞典氣候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的一封公開信中這麼寫道。 時間來到2021年1月10日,童貝里剛度過18歲生日,達賴喇嘛也出版了《我們唯一的家園:對氣候變遷的呼籲》,在環境保護的路上持續努力著的兩人,在這天透過視訊安排,出席由美國心智與生命研究所(Mind & Life Institute)主辦的線上對談。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0855134427_6548461c9a_b.jpg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與環保少女童貝里參與線上對談。圖:截自對談影片。 在科學家的一同參與下,除了探討「氣候反饋迴圈」(climate feedback loops)機制,與會的宗教家、科學家、社會運動者也都同意,教育是面對氣候災難的關鍵。本文將此次對談重點摘要整理,供讀者參考。 達賴喇嘛與童貝里 超過一甲子的忘年之交 童貝里:即使我們在年齡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卻有著相同的目標,就是保護我們的地球。

廢物大改造 日本高速公路施工布條再製 變身工作風托特包

隨著環保意識的普及,越來越多人重複利用身邊的許多用品,或購買再生商品,盡量利用原本應該要廢棄掉的材料,表現惜物愛物的精神。 利用廢棄物再製的商品,往往不是一般消費者的熱門選擇,不會當成精品。然而,在日本,一款從施工告示布條重製的手提包,不但設計有型、方便實用,而且要價近一萬日幣(約新台幣2600元),連海外的店舖都有販售。 「HATARAKU TOTE(工作風托特包)」,是一款利用日本首都高速道路使用過的施工布條,重製而成的托特包。 首都高速道路,是日本首都圈、即東京都會區的都市高速道路系統,由首都高速道路株式會社營運。托特(Tote)在英文口語中搬運、攜帶的意思,因此托特包通常有著大容量、便於攜帶、耐用的特性。 如同一般人在高速公路看過的布條,曾經出現在首都高速公路的布條,有的是提醒交通安全,有的是告知新完成的支線或隧道,有的是前方有道路工程暫停通行等等。每一條公路用的布條,都是用能夠承受日曬雨淋的材質做成的,堅固耐用,用來做托特包再好不過。 雖然是再製品,可是「HATARAKU TOTE(工作風托特包)」有很多不遜於一般商品的特色。因為常常搭配工程使用的關係,散發出獨特的工地土木氛

error: 內容保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