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環保時事

最新文章

2022年農產品價格將維持高檔!極端氣候造成短缺

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氣候加劇,危及世界農作的生長。去年中,加拿大的熱浪和乾旱衝擊了豌豆生產;巴西的霜害則重創咖啡豆產區。如此農產減少帶動的價格上漲、糧食安全韌性降低的情形,恐在未來更加顯著。 去年因極端氣候事件而飆升的農產品價格,今年仍將維持高檔,因為不尋常的天候損害農作物,出現持續性的短缺。 金融時報報導,包括巴西咖啡、比利時馬鈴薯,以及加拿大黃豌豆等,去年因為極端氣溫和洪水,導致價格大漲。科學家警告,由於氣候變遷加速,這些異常狀況會變得更頻繁和嚴重。 物流問題和疫情造成消費習慣改變,糖和小麥等去年也漲價。 根據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發布的報告,「農業對氣候變遷的曝險最大」,風險同時來自單一的極端氣候事件或長期的氣候模式變化,比機會多出「好幾倍」。 全球各地在2021年中期發生一連串極端氣候事件,造成嚴重農損。例如巴西7月霜害重創咖啡豆產區,使其價格漲到7年來最高,巴西氣候仍不穩定,升高進一步農損的隱憂。 去年底,反聖嬰現象連兩年發生,料將加劇全球降雨和乾旱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深經濟學家Mario Zappacosta說

氣候目標落後 德國拋七項優先措施 抑制電價也入列

德國副總理暨聯邦經濟事務與氣候行動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表示,德國沒能實現2021年的氣候目標,今明兩年很可能也無法達標。他說德國「必須將減排速度提高兩倍」,才能實現2030年的目標。 副總理坦言:德國將連三年無法達成氣候目標 去(2021)年對於德國的氣候進展來說,是相當不利的一年。由於風速異常減弱,再生能源發電量跌至兩年新低;且碳排量雖曾因COVID-19短暫下降,隨後又再次止跌回升。種種原因導致德國未能實現2021年的氣候目標。 「我們接掌政府後,面對非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哈貝克11日在柏林報告該國2021年氣候進度時坦言。他解釋,如果照目前步調,到2030年德國的碳排量將僅減少50%,「也就是比德國的目標值多排放2億噸二氧化碳」。 「目前為止,所有部門採取的氣候保護措施都不夠充分⋯⋯可能無法實現2022年和2023年的氣候目標。」 根據去年12月公布的官方數據,與1990年相比,德國的碳排量減少了40%。哈貝克說,德國還得再削減25%才能實現2030年的目標。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將減排速度加快兩倍,並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得更多。」哈貝克説。 德國今年擬採取

上市櫃碳盤查時程出爐 金管會力推ESG評鑑制度

金管會近日表示,為因應氣候衝擊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政策,將於近期發佈「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採分階段推動,規劃於第一波優先適用對象為鋼鐵及水泥業, 2023 年需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而2027 年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2029 年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的查證。期透過上市櫃公司串聯供應鏈,以達成企業永續發展。 金管會於2022年1月13日表示,將於近期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訂定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鋼鐵及水泥優先於 2023 年開始揭露,落實董事會永續發展責任,並且推動上市櫃公司 ESG 評鑑制度,期透過上市櫃公司串聯供應鏈,以達成企業永續發展。 證期局局長張振山表示,為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國際上已積極推動相關政策,如歐盟於 2021 年 7 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規劃對高碳排產品出口至歐盟須課碳關稅,另為加速減碳並強化氣候變遷調適工作,環保署已預告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為協助企業及早因應訂定其減碳目標,溫室氣體盤查成為企業首要工作,金管會因此規畫分階段推動上市櫃公司應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的資訊揭露時程。

專吃垃圾 川廢清除機百家爭鳴 環境倡議者籲塑膠源頭減量

為了防止塑膠垃圾污染海洋,水上塑膠垃圾清除設備正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例如荷蘭企業開發的河流垃圾清除系統「大氣泡屏障」(Great Bubble Barrier),用一堵垂直於河水流向的氣泡牆,將塑膠垃圾推往收集器,同時讓魚類和其他野生動物安然無恙地通過。 從河流垃圾攔截起 防止傳播、污染海洋 「大氣泡屏障」的開發計畫由歐盟Maelstrom(海洋垃圾永續清除和管理)計畫支持,目前已在阿姆斯特丹作業中,也正在葡萄牙波多的杜羅河試用。 計畫團隊正陸續開發一系列的技術,好在河川中攔截垃圾,避免流入海洋。 造成塑膠垃圾漂流入海的原因,包含海嘯等自然災害,但災害畢竟不會天天發生,河流才是以更加固定頻率造成塑膠流向海洋的原因。2017年的研究發現,全球90%海洋塑膠垃圾來自10條河流系統,分別是來自非洲的尼羅河和尼日河,以及八條分布於亞洲的恒河、印度河、黃河、長江、海河、珠江、湄公河和黑龍江。 「有些社區沒有適當的垃圾收集服務,只能直接將垃圾倒在河中讓它漂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貝尼奧夫海洋計畫(Benioff Ocean Initiative)的科學家、該校全球乾淨洋流聯盟負責人莫爾斯(Mo

海藻包裝可食用 不佔土地更環保

可食用塑料的原料再添海藻一名生力軍!過去就出現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可食用塑料,而英國公司Notpla將以海藻為原料製作出薄膜包裝,取代一次性塑料。該公司設計總監辛巴拉表示,海藻不僅生長迅速、還不與農作物爭地,更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近日該公司已獲得1千萬英鎊的融資,將再度擴大生產線,也預計拓展業務至歐洲各地。 可以吃的塑料種類多 《富比士雜誌》報導,可以食用的塑料製品已經不是新聞,EnviGreen創辦人艾許瓦就曾以香蕉、植物油與馬鈴薯等12種原料開發出可以食用的塑料,將塑料袋直接丟入煮沸的水中,則只需要15秒就能直接分解,分解後的液體並可供食用。 他自信表示,「這種塑料袋,完全可以食用,甚至連上面的彩色噴墨塗料也是可以吃的,也不用擔心動物誤食的問題。」但在世界缺糧危機下,以農作物作為替代性塑料的原料,並未受到肯定。 海藻原料很環保 隨著塑料汙染愈來愈嚴重,聯合國統計顯示,全球每年都產生3億噸的塑料垃圾,且有60%的塑料都還潛藏在土壤或大海中。《CNN》報導,而Notpla一改以農產品製作塑料替代品的方式,選擇以海藻作為原料,製造可用於食物包裝、外帶盒塗層等的透明薄膜。 Notpla設計

避免關門大吉 全球最大煤炭出口港宣布100%改用綠電

英國《衛報》報導,全世界最大的煤炭出口港——澳洲紐卡索港(Port of Newcastle)宣布,即日(7日)起將100%使用再生能源供電。與此同時,澳洲全國電力市場的煤炭發電量,降至2021年最後一季的最低水準。 紐卡索港計劃2030年 煤炭收益占比降至50% 雖然煤炭出口量至今仍高達每年平均1.65億噸,紐卡索港已經訂定2040年的脫碳計畫,並預計提升煤炭以外的業務收入,使煤炭在2030年的總收益占比下降至50%。這次宣布的措施正是這些轉型計畫的一部分。 該港已與經營新南威爾斯州Bodangora風電場的營運商Iberdrola,簽署一項大規模零售購電協議。 紐卡索港執行長卡莫迪(Craig Carmody)表示,世界最大煤炭出口港的稱號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好聽」,為了停損和避免關門大吉,紐卡索港必須改變。 「我寧可現在就做,趁我們還可以掌控自己命運、趁我們還有營收的時候,而不是等到營收崩盤,沒人願意借錢給我們時才來做。」卡莫迪說,「我們的港口若運送煤炭,每噸賺84美分,但是運送其他各種產品每噸能賺6到8美元。該把錢花在哪裡很明顯。」 為了轉型,紐卡索港已將97%的車輛換成電動車,

廢棄偏光片變資源 宏源促進循環經濟

科技日益進步,許多電子產品需使用到液晶顯示器,導致國內生產偏光片數量也逐年上升,使廢偏光片、裁切邊料、不良產品及回收料等去化問題快速浮現。 宏源實業有鑑於此,利用水離子結合電磁波感應熱處理來轉化廢棄偏光片,進而回收為可利用資源,並對固相殘餘物(殘炭)作再利用評估,衍生燃料、染料吸附劑,於日前國際半導體展當中展出此專利技術,讓更多企業走向節能減碳綠能新技術。 宏源實業總經理蕭睿昶指出,台灣目前處理方式主要以焚化為主,因偏光片中含有碘離子於燃燒時會產生紫煙,會受到民眾抗議,最後焚化廠也全面拒收廢偏光片。經實驗結果得知,水離子反應設備處理後,範例A廠:偏光片固相殘餘物,可作為衍生燃料,熱值高於無煙煤(7,000Kcal/Kg);範例B廠:殘炭可作為染料吸附劑。 據了解,台灣生產的偏光片占全球市場15%以上,但偏光片的廢料非常蓬鬆,需要極大空間堆放,在場地有限的情況下,蓬鬆的廢料不僅佔據空間,更造成無法換成產值的浪費。為解決偏光板廠的窘境,經濟部技術處也開發廢棄偏光板高效循環資源化技術,幫助企業在成本考量下可達到循環經濟的效益。 蕭睿昶表示,公司11月已取得美國發明專利,預計明(2022)年3

全球鋼鐵業首家 中鋼循環經濟告捷 獲美UL驗證

中鋼為配合客戶需求,積極提供具公信力的再生材料產品,並於2021年將生產的鍍鋅鋼品SGCC RC12提高廢鋼使用比例至12%,更通過美國UL 2809驗證,成為全球鋼鐵業首家通過UL再生材料含量驗證的企業,樹立循環經濟新典範。 中鋼強調,為因應未來國際淨零碳排趨勢,該公司將積極研發調高再生材料含量的生產技術,朝低碳生產及循環經濟的永續發展之路持續前進。 中鋼表示,UL 2809為美國知名驗證機構UL(Underwriter Laboratories)所制訂的環境聲明驗證,申請者須通過UL嚴格的生產流程及再生材料管控審查,方能獲得證書。全球領先的個人電腦、印表機及3D列印解決方案供應商惠普(HP),不僅2020年獲得UL頒發全球首項海洋回收塑料含量驗證,也逐步對供應商提倡環境永續政策,惠普組裝廠也向中鋼提出鍍鋅鋼品SGCC再生材料比例須達8%以上,且必須取得UL 2809再生材料含量驗證。 中鋼指出,該公司以「高值化精緻鋼廠」作為未來50年的經營策略主軸之一,為推動ESG發展工作及因應碳中和挑戰,2021年積極展開UL 2809驗證申請,組成專案小組完成製程能力、控管再生材料比例及客戶需

循環經濟輔導案例分享-利用廢菇包能源化發展創新商業模式

一、前言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一個資源可恢復且可再生的經濟和產業系統,相較於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之從自然環境開採原物料後,加工製造成商品,商品被購買使用後就直接丟棄的產品「壽終正寢」概念不同。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的不斷循環、利用,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並且創造經濟績效,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衝擊的矛盾。 在考量市場經濟運作下,要如何依循資源再利用、降低浪費、減少廢棄物等原則,同時透過產品的重新設計、製程的不浪費、優化物流的程序、鼓勵回收等方式,讓每項資源的副產品或損壞的商品,都能進入新的循環,成為新的原料或素材;此時就需要一個創新及成功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才能引導和幫助企業與資源共生,實現共創產業永續經營及環保兼顧的美好願景。 二、商業模式及技術說明 茲將一件案例與各位讀者分享如何建立成功創新的資源循環商業模式,串聯不同產業投入,將過去視為「農業廢棄物」的廢菇包翻轉成為有用的「生質能源」。 公司在設立初期為了讓提供生質能的商業模式能夠順利推展,就已經大量投入資金購置設備和招攬優秀研發人才,致力研發並製造固體生質燃料

研究:海冰融化促北極熊近親繁殖 挪威群島20年間遺傳多樣性少10%

根據8日刊登於皇家學會期刊(The Royal Society)的研究,1995年至2015年間,挪威斯瓦巴群島上的北極熊,因為近親繁殖基因多樣性減少了10%。 挪威極地研究所(Norwegian Polar Institute)的科學家研究了20年來的生態和工程資料,以調查群島上北極熊族群的遺傳趨勢。該研究指出,遺傳多樣性的喪失與北極巴倫支海的海冰迅速消失有關。 根據這份研究,基因流減少的原因是海冰覆蓋範圍縮小,導致棲息地破碎,「重點採樣區域內,北極熊的近親繁殖增加」。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稱,在氣候危機的推動下,巴倫支海是北極地區冰層流失最快的地區。 「當族群縮小到一個程度,會發現近親個體交配和產生後代的機會變高。隨之而來的風險是,一些隱性特徵會開始在族群中出現。」該研究的作者、挪威生物經濟研究所(Norwegian Institute of Bioeconomy Research)學者馬杜納(Simo Maduna)說。 頂層掠食者靠冰旅行、狩獵、休息和繁殖。牠們大多在海冰上游盪,很少上岸。 氣候危機改變北極熊飲食 人熊衝突恐增加 4月另一項研究也發現氣候危機正在改變北極熊的

海洋塑膠垃圾第四大國 越南提減塑計畫 2025年超市全面改用環境友善包材

全球第四大海洋塑膠垃圾國家越南,在進行海廢調查與來源分析後,於今年2月提出漁業部門減塑計畫,其後更將減塑範圍擴及大眾日常——越南副總理黎文誠(Le Van Thanh)在7月宣布,將以2025年為目標,賣場與超市全面改用100%友善環境包材。 全球約6%海洋塑膠垃圾來自越南 總理承諾2030達減塑目標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2020年7月發布評估報告指出,越南每年約製造28萬至73萬噸的海洋塑膠垃圾,數量約占全球6%,在全球製造最多海洋塑膠垃圾的國家中排名第四。 為解決嚴重的塑膠垃圾問題,越南國會在2020年12月完成《環境保護法》修法,明文規範固體廢棄物(尤其是塑膠垃圾)的管理。越南總理也頒布號令,承諾在2030年之前達成三大減塑目標: 減少75%海洋塑膠垃圾 在海岸風景區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製品與不可生物分解的塑膠袋 確保海洋保護區不被塑膠垃圾污染 漁業廢棄物問題大 漁業部門擬定「減塑行動計畫」 過去從未在沿岸地區執行海洋廢棄物量化調查的越南,自2019年起,在IUCN越南、GreenHub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越南分會的協助下,在11座海洋保護區範圍內的33處海灘,執行

塗料是被忽視的海洋塑膠污染 北大西洋每立方公尺就有0.01件

科學家警告,塗料可能是海洋中最常見的微塑膠之一,但是對海洋生物的威脅卻被忽視。一份研究顯示,有毒的塗料碎片可能會危害脆弱生態系統中的大量海洋生物。 調查發現:塗料碎片在海中含量僅次於微塑膠纖維 根據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和海洋生物協會(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的新研究,研究人員在北大西洋進行調查發現,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平均含有0.01件塗料碎片。 他們發現,這種材料在海中的含量僅次於微塑膠纖維。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含有約0.16件微塑膠纖維。 針對這些塗料樣本進行化學分析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的銅、鉛和鐵,可能對海洋和海中許多會攝食此類碎片的物種構成額外威脅。船舶和鑽油平台表面皆塗有塗料,以保護它們免受腐蝕,但這些塗料可能會剝落,殺死海洋生物。 2015年的一項研究估計,海洋中有15~51兆件微塑膠顆粒,這個數字此後持續上升。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WWF)稱,每年至少有800萬噸塑膠最終進入海洋。 大塊塑膠會使野生動物窒息、滯

化腐朽為神奇 廢木變成絕美木炭盆栽 還能淨化空氣

廢棄木材也能變成絕美木炭花盆。國內業者木酢達人,經過一年的研發,開發出木炭介質的花盆,將廢棄木料加工為絕美花盆。農委會林試所研究團隊更進一步指出,未來可將颱風過後的風倒木加工為木炭盆栽,還能淨化室內空氣,化腐朽為神奇。 木酢達人用廢棄木料開發「炭及盆栽」 每個紋理都獨一無二 颱風過境的風倒木,抑或行道樹修剪的枯枝殘木,都經常變成廢棄物,增加焚化爐的負擔。今年年初乾旱,台南就有廢材場的廢棄木料堆積如山,不慎造成火警,延燒數日才熄滅,過去這些廢木料多只能刨成木屑、破碎加工使用,如今這些廢棄木材有了新的價值。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與國內產業合作,廠商「木酢達人」將大型的木材加工燒製為木炭,進一步設計出「炭及盆栽」。林試所進一步實證木炭盆栽,有助於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林試所森林利用組組長林振榮表示,大型木炭具有調濕防潮、除臭淨化、產生負離子等健康效益。木炭在高溫炭化時,會從疏水性表面,轉變成為親水性表面。 有別於一般烤肉的木炭是以約200°C~400°C燒製而成,炭及盆栽的木炭須以800°C進行碳化,「會提高木炭成品的硬度、耐用性。」森林利用組副研究員塗三賢進一步說明,木炭活性化的過程也可以讓木炭產

永久儲存二氧化碳 地表最大吸碳工廠在冰島啟用

世界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碳捕捉和轉化工廠「Orca」8日在冰島啟用了。這座由瑞士新創公司Climeworks AG建造的工廠,旨在減少溫室氣體對地球的影響,是直接碳捕捉產業的一個里程碑。 可永久儲存 Orca工廠每年將捕獲4000噸二氧化碳 Climeworks在歐洲建造了16座裝置,但Orca是唯一一個永久捕獲和儲存二氧化碳而非回收二氧化碳的工廠。 據Climeworks稱,這座工廠每年有能力捕獲4000噸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會由冰島學術與工業合作夥伴Carbfix開發的化學處理過程安全永久地儲存。在這個處理過程中,從大氣中捕獲的二氧化碳與水混合後泵入地下深處,經過不到兩年的自然礦化過程後變成石頭。 雖然Orca工廠只能捕獲全球每年約35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小部分,但Climeworks相信,十年內有機會將碳清除能力擴大到百萬噸。 Orca於2021年6月中旬通過獨立第三方DNV的驗證,是第一個通過驗證的直接大氣碳捕獲和儲存服務。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近的一份報告警告,由於全球暖化,未來幾年全世界可能會更頻繁出現極端天氣事件,專家們認為大幅降低溫室氣體含量,

世界保育大會決議 30%地球表面、80%亞馬遜地區應受保護

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主辦的世界保育大會(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10日在馬賽通過決議,呼籲將80%的亞馬遜地區和30%的地球表面(包括陸地和海洋)指定為「保護區」,以阻止和扭轉野生物種的喪失。 IUCN不制定全球性政策,但IUCN的建議曾是聯合國條約和公約的基礎。他們將幫助接下來的聯合國糧食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遷峰會制定議程。 拯救亞馬遜 代表久個南美國家超過200萬原住民的組織聯盟COICA在大會上提出臨時動議,要求2025年前將4/5的亞馬遜流域劃設為保護區,獲得壓倒性的支持。 「原住民要來捍衛我們的家園,同時也捍衛地球。這項動議是第一步。」COICA總協調人、委內瑞拉Curripaco人領袖何塞格雷戈里奧迪亞茲米拉巴爾(Jose Gregorio Diaz Mirabal)說。 在過去的20年間,亞馬遜每年因森林砍伐而流失約1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是蓄意縱火清理土地用於商業農業或放牧。 科學家警告,這種破壞加上氣

印尼更新氣候目標 有信心在2060或更早達成淨零碳排

今年7月21日,全球第八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印尼,向聯合國提交更新版的國家氣候承諾,宣布將在2060年(或更早)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然而NGO也指出,印尼減排承諾維持與2016年一樣的目標,野心不足也難以達成《巴黎協定》。 提交首份長期策略 2060前達淨零碳排 NGO稱許方向正確 印尼提交的報告雖然加入新的調適與韌性提升目標,也有針對特定部門提出新目標,但最關鍵的減排目標仍維持2016年的承諾:2030年之前,在無條件情境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一切照舊情境減少29%;或在有充足的國際資金支援下,達到減排41%的目標。 除了更新氣候承諾之外,印尼也提交該國第一份長期低碳發展策略(Long-Term Strategy for Low Carbon and Climate Resilience),宣布將在2030年達排放峰值,並將在2060年或更早,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 事實上,直到今年3月,印尼政府官員的說法,都還是2070年之前達淨零碳排,這次正式提交的目標提前至少十年。 印尼海事與投資事務統籌部長盧胡特(Luhut Pandjaitan)在7月底表示,他樂觀地認為,印尼有辦法在5

塑膠的隱藏成本 每年增18億噸溫室氣體 超過航空和船運年碳排總和

塑膠污染持續對社會構成威脅。喝完咖啡後,塑膠咖啡杯何去何從?造成多少成本?如何影響環境——陸地、海洋和生物多樣性? 人類每年生產超過2億噸塑膠垃圾 相當於523兆根吸管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WWF)委託達爾伯格顧問公司進行的一份新報告顯示,光是2019年一年生產的塑膠,對社會、環境和經濟造成的終生成本就達到3.7兆美元,超過印度的GDP。除非我們採取行動,否則2040年生產的塑膠實際社會成本將是2019年的兩倍。 此刻,人類每年生產超過2億噸的塑膠垃圾,相當於大約523兆根塑膠吸管。如果把這所有吸管接起來,可以環繞地球約280萬圈。近半數的廢棄物未被妥善管理,而是被開放式焚燒、直接傾倒或洩漏進入環境中,每年有超過1100萬噸塑膠進入海洋。 這份名為「塑膠:社會、環境和經濟成本」的報告顯示,在塑膠整個生命週期中,每年產生18億噸溫室氣體,比航空和船運的年排放量總和還多。這些溫室氣體排放正在惡化氣候變遷相關負面效應,如冰川縮小、洪水和更嚴重的乾旱,導致作物死亡,為政府和社會帶來巨大成本。管理不善的塑膠垃圾可能會威脅海洋作為碳匯的能力,進一步加劇氣候危機

談氣候金融、備妥銀彈迎接能源轉型 40國宣示淘汰燃煤電廠

「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the 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GFANZ) 聯合國氣候金融特使、英格蘭銀行前總裁卡尼(Mark Carney)宣布,目前全球有450多家、資產總額高達130兆美元的金融機構參與「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the 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簡稱GFANZ),承諾在2050年之前,旗下所有資產都將達成淨零排放,也宣布將動員數億美元協助全球經濟體朝乾淨能源轉型。聯盟的淨零承諾意味著,在未來十年,氣候變遷議題都將是重大金融決策的關鍵考量。 然而有專家指出,若這些金融機構在未來十年仍持續投資化石燃料,恐怕將打擊上述淨零承諾的重要性。 105億美元能源轉型基金 多家公益基金會和國際開發銀行今(3日)宣布成立一筆105億美元的基金,用來幫助新興經濟體轉型再生能源。目前已從洛克菲勒基金會、IKEA基金會和貝佐斯地球基金(Bezos Earth Fund)籌措了15億美元,同時也從非洲開發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IFC)等國際開發銀行籌措了90億美元。另一方面,人類與地球全

《巴黎協定》後煤電漸退場 中國再承諾停止新建海外燃煤電廠

環境智庫E3G本月發佈報告指出,2015年《巴黎協定》簽訂後,全球新建燃煤電廠數量驟減,其中有44國同意終止新建計畫,為終結高污染燃煤迎來一線曙光。 報告發布後一周,昨(21)日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將停止在海外新建燃煤電廠」——光是中國就持有全球興建中燃煤電廠裝置容量的53%。 研究:全球新建燃煤電廠計畫驟減 過半為中國所有 根據《衛報》報導,E3G發佈的報告指出,2015年《巴黎協定》簽訂後,全球計劃新建的燃煤電廠裝置容量大幅減少76%,其中有44個國家不會再新建燃煤電廠。 任職氣候智庫「Ember」的瓊斯(Dave Jones)說,「不過才五年前,當時有許多新燃煤電廠正規劃興建,如今大多不是由官方宣佈中止計畫,就是計畫暫停,且不太可能會再重啟。」 E3G副主任立特科特(Chris Littlecott)說,煤炭經濟「比起再生能源,已經越來越沒有競爭力,成為擱淺資產的風險也變高。」 報告指出,全球超過半數燃煤電廠計畫都是中國所有,因此如果中國和印度、越南、印尼、土耳其和孟加拉等六國能夠終止相關計畫,則全世界計劃興建的燃煤電廠數量將減少約90%。 高碳

華碩宣布加入RE100 承諾2035年全球據點100%使用再生能源

台灣科技品牌華碩(ASUS)昨(4日)宣布加入全球RE100倡議,承諾於2030年在台營運100%使用再生能源、2035年全球營運據點也跟進。此外,華碩也重申2030年碳排較2013年減少五成的目標。 跟進筆電五大品牌 華碩加入RE100 2035全面改用綠電 全球氣候危機嚴峻,「碳中和」已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字,節能與使用綠能則是企業減碳的兩大手段。華碩在今年4月即宣示,將以2030年台灣營運100%使用再生能源為目標;昨更宣布加入全球RE100倡議,承諾全球營運將於2035年100%使用再生能源。 RE100是由國際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DP)於2014年發起的國際倡議行動,邀集全球大型企業承諾透過投資建置、購買綠電或綠電憑證等方式,使用100%再生能源,全球筆電五大品牌(聯想、惠普、戴爾、蘋果及宏碁)皆已加入RE100行列。華碩是台灣第12家加入RE100的企業。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指出,極端氣候不僅影響人類生存環境,也考驗企業營運韌性,「這些挑戰也帶來創新的機會,可轉換成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策略。」華碩將落實自主節能計畫,透過簽署購買綠電、再生能源

error: 內容保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