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環保時事

最新文章

中小企業淨零衝擊影響與因應模式

摘要:   本文由政策動向與產業趨勢出發,指出中小企業目前在淨零排放議題上受到的衝擊,主要來自歐盟碳邊境管理機制與供應鏈減碳趨勢,並且在第二部分說明,中小企業可以透過三步驟因應源自於淨零排放議題的各種挑戰。文章的第三部分則考慮到中小企業的人力與資金有限,以及減碳策略必須要容易導入與實施,提出透過節能落實減碳的建議。 壹、淨零排放對中小企業的衝擊影響:   面對淨零排放議題,排除自願推動減碳或承諾淨零排放目標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衝擊影響主要來自於兩個面向。第一,國內外相關法規的管制措施,第二,來自品牌商承諾供應鏈減碳所帶來的壓力。 一、國內外相關法規管制措施   首先,關於國內外相關法規的管制措施。過往環境部僅要求直接碳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企業,必須每年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與查證作業,並將盤查結果登錄至「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受到管制的企業包含電力、水泥、鋼鐵、石油、半導體、面板製造等287家企業。   然而,自2023年起,環境部修正「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並擴大管制對象,要求直接碳排放量與間接碳排放量加總超過2.5萬噸CO2e的企業,每年10月31日前必須至「

英國計劃從2027年起對進口商品徵收碳稅

英國政府宣布,預計自2027年起針對鋁、鋼鐵和水泥等進口產品徵收碳稅,改善碳洩漏問題,防止本地企業受到海外製造商的傷害。 英國財政部表示,即將推出的碳稅,將有助於改善碳洩漏,也就是企業將生產轉移到環保法規或者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具體而言,這項碳稅政策,將為英國國內製造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重視環保的英國本地企業得以跟碳排放較高但是生產成本較低的海外企業進行公平競爭。 英國財政部長Jeremy Hunt指出,「碳稅將確保來自海外的高碳排產品(如鋼鐵和陶瓷)與英國生產的產品取得一致的碳排放成本,同時促進減少全球碳排放量。」 不過英國鋼鐵公司(British Steel)則是批評政府,政策推動的速度緩慢,比歐盟CBAM的腳步慢了一年。不過英國鋼鐵協會(UK Steel)總幹事Gareth Stace則指出,新制定的碳稅政策是正確的,它有助於為英國鋼鐵業者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資料來源: euronews.green

鋼鐵金屬產業供應鏈減碳趨勢

摘要: 為掌握鋼鐵金屬產業供應鏈減碳趨勢,與該產業之中小型企業可行之減碳作法,本文彙整歐盟碳邊境管理機制之最新發展、鋼鐵金屬製品出口歐盟概況、鋼鐵大廠推動供應鏈減碳之趨勢,並借鏡英國、瑞典等國家之中小型金屬扣件製造商之減碳經驗、精神與作法,提出三大因應建議,作為政策執行與計畫推動精進之參考依據。 壹、歐盟碳邊境管理機制:   經過多年討論,歐盟終於在今(2023)年5月10日就碳邊境管理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達成協議,完成立法作業。根據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發布的資訊,CBAM將自2023年10月1日進入過渡期(transitional phase),並且從2026年1月起正式施行。歐盟執委會同時指出,CBAM進入過渡期之後,歐盟當地進口商至遲須於2024年1月31日前完成第一波回報。   CBAM進入過渡期之後,水泥、鋼鐵、鋁、肥料、電力、氫等產品輸入歐盟時,便需要提報產品碳含量數據,惟過渡期內進口商僅須針對上述產品提交碳含量數據,不必額外支出任何費用。歐盟期盼CBAM的利害關係人(進口商

機械產業供應鏈減碳趨勢

摘要:  本文研析國際機械設備大廠透過哪一些措施因應減碳與淨零排放等環境永續議題,同時調查國際上機械產業中小企業透過哪一些措施,落實企業減碳,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作為機械產業減碳策略與措施發展參考。   參考國際大廠與中小企業的經驗,本文建議,我國機械產業中小企業可以透過(一)產品永續設計、(二)製程優化升級、(三)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三大策略,推動減碳工作,回應環境永續議題。 壹、我國機械產品出口概況:   機械產業已經於2022年正式成為我國產品出口超過兆元的重要產業之一。事實上,機械產業的出口實績,在過去三年皆呈現著上升的趨勢,顯示台灣機械產品廣受國際市場青睞。統計數據顯示,機械產業2020年的出口總值為260.8億美元、2021年首度突破300億美元達到331.38億美元、2022年出口總值則是348.13億美元,換算約為新臺幣1.03兆元、2023年1到5月的出口值則為119.89億美元。以2022年出口為例,機械產業前三大出口品依序為電子機械設備(50.84億美元,占比14.6%)、檢量測機械設備(49.19億美元,占比14.1%)、工具機(30.23億美元,占比8.7%)

汽車產業供應鏈減碳趨勢

摘要:  本文研析國際汽車大廠透過哪一些策略,回應淨零排放議題,同時調查,同時調查國際上汽車產業中小企業透過哪一些措施,推動企業減碳,以便回應車廠的減碳需求,作為機械產業中小企業減碳策略與錯失發展的參考。參考國際大廠與中小企業的經驗,本文建議,我國汽車產業中小企業除了可以透過節能、低碳產品設計、產品/原料回收再利用、製程升級、導入再生能源等策略,推動減碳工作,亦可爭取國際具公信力的認證,強化與外界溝通減碳工作成效的效率。 壹、議題背景: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調查與估算,全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碳排放量來自運輸貢獻,其中道路運輸的占比超過70%。這樣的現象,不僅使得電動汽車、機車、貨車等產品推陳出新,也讓各界將減碳的焦點放到各大車廠上。另一方面,我國汽車零組件龐大的出口規模,也使得我們認為有必要針對汽車產業供應鏈的減碳趨勢進行研究。藉此,一方面瞭解代表性車廠的減碳策略,另一方面也釐清汽車產業中的中小型供應商,主要透過哪一些措施,回應車廠的減碳策略。   根據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調查統計,我國汽車零組件出口在2014年便突破2,000億美元,並在2022年達到2,530億美元的出

COP28 達成歷史性的成果-脫離化石燃料的開始

聯合國第28屆氣候大會(COP28)主席賈比爾(Sultan Al Jaber)敲響木槌,如雷的掌聲響起,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全球近200個國家無異議通過「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的決議。終結化石燃料就從這一刻開始。 「我們該為這個歷史性的成就感到自豪。」賈比爾說。 此刻的歡樂有別於兩天前的氣憤、沮喪與失望。原定12日閉幕的氣候大會雖然延後了一天,卻為第一次的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寫下歷史新頁。 杜拜時間13日上午,聯合國第28屆氣候大會(COP28)最終決議出爐,由大會主席賈比爾(Sultan Al Jaber)敲響木槌。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CC BY-NC-SA 2.0) 化石燃料第一次寫入氣候決議 《巴黎協定》要求各國應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2℃以下,並力求不超過1.5℃。為評估減碳缺口,每五年進行一次盤點。COP28大會必須決定明確的行動計畫,以做為全球氣候行動的基礎。 11日的決議草稿寫著要「以公正、有序且公平的方式來減少化石燃料消費和生產」,並未提及歐美與小島嶼國家希望

評總統候選人氣候政見 TCAN:2030減碳目標侯、柯交白卷 賴野心不足

總統大選倒數一個月,由多個環團組成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昨(12)日舉辦記者會評比三黨候選人的氣候政見。TCAN指出,三位候選人都未提出有野心的2030年減碳目標,侯友宜、柯文哲甚至交出白卷;能源配比方面,侯、柯納入核電的可行性低,且COP28聯合國氣候大會的協議草案並未納入核能。TCAN表示,三組候選人的氣候政見將彙整在「2024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網站,提供選民參照。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昨日公布「2024年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圖片來源:擷取自2024年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網站 2030減碳目標侯、柯交白卷 賴野心不足 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接近尾聲,台灣總統大選也邁入倒數一個月。昨日「2024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網站發布記者會上,TCAN盤點候選人減碳目標、碳定價、電力結構、再生能源、產業轉型、公民參與、公正轉型等七類氣候政見。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三位候選人都未提出有野心的2030年減碳目標。侯友宜至今未表態,柯文哲副手吳欣盈受訪時曾提到2030年減碳40%,是否納入政見仍有待確認;唯一提出2030年目標的賴清德,維持既有政策的24±1%,太過消極。根據

協助中小企業低碳轉型之綠色金融工具

摘要: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日益嚴峻,各國對地球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相關議題的關注日益倍增,且在各行業逐漸發酵,使「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相關應用工具因應而生,並扮演企業實現淨零目標的關鍵角色,為政府、企業與投資者共同創造實現環境永續的工具及機會。然而,相對於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資源與輔導明顯不足,爰需政府協助培育更多相關人才,以降低中小企業實踐淨零轉型的門檻,並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案綠色金融服務,藉以因應氣候變遷對中小企業的衝擊與影響,並開啟實踐 2050 淨零排放目標的道路。 壹、背景: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日益嚴峻,各國對地球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相關議題的關注日益倍增。不僅如此,永續發展的議題在各行業逐漸發酵,使「綠色金融(Green Finance)」相關應用工具因應而生,並扮演企業實現淨零目標的關鍵角色,進一步使企業營運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不僅如此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關注企業在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的表現,他們希望將資金投資在具有環境永續意識的企業。因此,綠色金融的發展為政府、企業與投資者共同創

我國碳交所業務暨中小企業因應策略

摘要: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日益嚴峻,除各國政府對地球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相關議題的關注日益倍增外,企業亦紛紛響應溫室氣體減量責任。我國於今(112)年 2 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亦授權訂定碳定價與管理相關子法與規範。政府為鼓勵企業實踐淨零排放目標,將啟動碳權與碳交易市場的運作,以協助企業進行淨零轉型,並降低氣候變遷的衝擊。雖然政府減碳政策大多優先以大型企業或排放源進行管制,但中小企業仍屬供應鏈之一,亦須面對客戶減碳的要求。因此,中小企業亦須同步掌握國際脈動(CBAM 等)與國內相關法規(如碳費徵收、減量額度移轉、交易或拍賣等),藉以掌握對自身的風險與影響,並做出因應對策,以及早進行淨零轉型,開創綠色商機。 壹、背景: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日益嚴峻,除各國政府對地球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相關議題的關注日益倍增外,企業亦紛紛響應溫室氣體減量責任。此外,我國亦回應國際間主要國家推動淨零排放相關目標、策略與機制,於今(112)年 2 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除將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外,亦授權訂定碳定價與管理相關子法與規範,如總量管制核配、碳費

PAS 2060 : 2014 碳中和之架構和精神

碳中和的背景: 近年來不斷吹起碳中和(carbon neutral)的風潮,網路搜尋「碳中和」會發現,出現從國家層級的碳中和,例如:日本、南韓宣布2050年碳中和,到大眾生活中食衣住行層級的碳中和,例如:碳中和餐點、碳中和洗髮精、碳中和馬拉松等,隨著大眾對於減碳的重視,國家、企業、個人都開始制定減碳目標、規劃減量行動,而碳中和即是目前多數實體採納的減碳目標。 為了因應極端氣候造成的影響,全球實體投入資金、人力、時間進行減碳作為,惟實質減碳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於大多數案例中較難執行,故「碳抵換」對於碳中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根據PAS 2060:2014中碳中和的定義為「標的物於指定期間內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使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排放並無淨增加的情況」。實體可透過「自我減量」及「外部抵換」,降低碳足跡、抵銷碳足跡來達成碳中和,其中「自我減量」的部分尤為重要,必須要減量減到不能再減時,再透過「外部抵換」來抵銷掉無法完成減量之排放量。 「自我減量」通常會要藉由投入新的技術、新的設備、新的管理方法方能達成,實務上常見為循序漸進式的減量,故碳中和本質上是一個長期的碳管理計畫,應規劃減量計畫,妥善管理

國際間主要國家碳稅費制度之評析

摘要:   氣候變遷和異常不只對環境更對經濟帶來嚴重的後果,視為全球不容再忽視的議題。英國經濟學家斯特恩爵士的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可謂為嚴重的市場失靈,可能導致全球 GDP 損失高達 20%。為了解決此一問題,各國政府決定透過「碳定價機制」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碳稅正是碳定價機制其中之一。此外,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全球各國實施碳稅的趨勢不斷增加、全球碳稅稅率趨勢逐漸攀升,而我國為因應氣候變遷,於 2023 年 2 月已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計劃在 2024 年對企業實施碳費徵收措施,作為相應的對策。雖然碳費價格尚未確定,但這項措施將成為我國與世界接軌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成為全球實施碳費的首例。未來,我國企業將積極進行全面碳盤查,並規劃完善的減碳策略,以達成淨零目標。 壹、背景:  全球的氣候變遷和異常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近年來人類意識到氣候的變遷不只關係到人類生存的環境。以經濟學家的角度說,氣候變遷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市場失靈,根據英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Sir Nicholas Stern)撰寫關於環境困境的首份報告中顯示,人類因氣候變遷付出的代價可能高達全球 GDP 的 20%

2024氣候績效指標 首次沒有國家在氣候政策有「好」表現

每年都會引起國內關注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今(8日)在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上公布最新排名。在受評比的63個國家中,前三名依然從缺,「榜首」與去年一樣維持丹麥,菲律賓、印度擠進前十名。台灣下跌了四名,位居第61,與本屆COP主辦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俄羅斯、美國同屬氣候績效「非常差」的後段班。 各國氣候政策指標沒「好」表現 榜首丹麥也不夠力 CCPI由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新氣候研究所(NewClimate Institute)與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CAN)共同評比,已連續第19年發布報告。CCPI依據四大指標,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與氣候政策(20%)來監測全球63個國家和歐盟27國的氣候績效。列入評比的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90%以上。 今年前三名依舊從缺,沒有一個國家的表現符合升溫1.5°C內的標準。第四名的「榜首」丹麥與去年一樣,愛沙尼亞位居第五,攀升了四個名次。菲律賓、印度、荷蘭擠進第6~8名。

COP28發起淨零核能產業承諾

淨零核能產業承諾(The Net Zero Nuclear Industry Pledge)於COP28獲得25個國家與120家公司的支持,承諾到2050年將核電裝置容量將增加兩倍。在此之前,22個國家在COP28上簽署了一項由美國主導的核能宣言。 世界核能協會(WNA)總幹事Sama Bilbao y Leon表示,該承諾呼籲各國政府、多邊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確保核能獲得與其他清潔能源同等的氣候融資,使核能產業能夠在全球大規模部署,為減緩氣候變遷做出重大貢獻。 俄羅斯雖然沒有簽署該宣言,但對其積極的態度表示歡迎,且俄羅斯經濟副部長Vladimir Ilyichev表示,沒有核能,就不可能實現氣候目標。此外,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也加入了「淨零核能產業承諾」,並表示核能是深度脫碳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快速的、有彈性的解決方案,透過加入“淨零核能產業承諾”,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將致力於與政府和利益相關者合作,到2050年將核電裝置容量增加三倍。 資料來源: Nuclear Engineering

COP28聚焦於五種氣候變遷解決方案

地球氣候正在迅速變化,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以避免對人類和大自然造成具破壞性的後果。 那麼這些「解決方案」有哪些?進展如何? 資料來源: BBC

94%捕撈作業會撈到海洋垃圾 刺網船淨海清出逾313公斤海廢

11月21日是聯合國世界漁業日,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漁環中心)舉行雲林嘉義近沿岸海洋廢物回收紀錄發表會,由10艘以刺網捕魚的漁船,在2023年首三季共進行了504筆調查,清出海上313.59公斤、共4680件海洋垃圾。垃圾組成以塑膠和漁業垃圾為主,占總體海廢量88%,漁業垃圾中更有86%為蚵條,也是西南海域特殊的海廢。 漁民捕撈時收集到的海洋垃圾。圖片來源︰漁民權益暨環境永續中心 94%捕撈作業會撈到海洋垃圾 漁環中心獲海保署補助,進行為期一年的試驗計畫,由雲林縣口湖鄉台子村10艘漁船共10人,從2023年1月至9月期間,在台西鄉、四湖鄉、口湖鄉和東石鄉四個地區,記錄在沿岸海域以刺網捕撈到海廢的數據,累計504筆調查。調查位置附近有蚵棚、離岸風電場、六輕石化廠、垃圾掩埋場和掩埋復育場。 結果發現,94%捕撈作業會撈到海洋垃圾;9個月內清除了313.59公斤共4680件海洋垃圾,垃圾組成以塑膠和漁業垃圾為主,也有不少家庭垃圾,例如球鞋、寶特瓶等。 參與分析數據的國立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研究助理邱靖淳表示,四個區域的垃圾數量,會因為收集垃圾的漁船數量而有影響,但以平均計算,

綠色和平國際供應鏈脫碳評比 台積電、和碩並列東亞第三

綠色和平昨(21)日發布「2023國際供應鏈脫碳報告」,針對在東亞地區設廠的11家消費性電子業重要供應商的減碳和再生能源行動,評比對象包含台積電、和碩與鴻海三家台灣企業。報告指出,台積電與和碩總體評分等級有提升,並列東亞第三名,鴻海則沒有進步維持排名後段。整體的表現仍不夠積極,對比其他企業再生能源占比中位數為20%,國內企業仍有大幅落差。 高耗電產業面臨脫碳壓力 電子供應鏈再生能源占比上升 綠色和平東亞辦公室連續兩年展開電子供應鏈脫碳調查,今年針對在東亞地區設廠11家消費性電子業重要供應商,分析各廠的減碳和再生能源行動,於昨(21)日發布「2023國際供應鏈脫碳報告」。調查對象包含中國的立訊精密、京東方,韓國的LG、samsung等,台灣則有半導體龍頭台積電、最終組裝大廠和碩與電子零組件大廠鴻海共三家企業。 綠色和平分析,這11家企業大多數仍高度仰賴化石燃料電力,目前這些企業的再生能源占比中位數為20%,相較前一年度(2021年)約增加10%。綠色和平強調,單看消費性電子產業中的半導體業,預計2030年碳排放量將達8600萬噸,若要達成抑制全球升溫1.5°C目標,各企業應積極規劃203

SRF廠抗議多 環團憂引進遠洋垃圾 循環署承諾不會讓進口廢塑膠做燃料棒

由可燃垃圾做成的「固體再生燃料」(SRF),近年被政府視為轉廢為能的關鍵,發展的同時,建廠卻屢屢在地方引起爭議。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14日召開公聽會,邀請環保團體及政府單位一同討論。環保團體質疑,SRF發電並非國際上認可的綠電,也憂心業者大舉投入SRF,若垃圾不夠燒,恐致國外廢塑膠流入國內。資源循環署當場承諾,會禁止國外廢塑膠進口做成SRF;至於將SRF從再生能源除名的修法訴求,則未獲能源署回應。 由廢紙、廢塑膠製成的固體再生燃料(SRF)。資料照/攝影:陳昭宏 環團批SRF「假綠電」 燒廢塑膠等同燒化石燃料 為增加廢棄物處理量能,政府近年鼓勵民間設廠將廢塑膠、廢紙等可燃垃圾破碎、分選後壓製成SRF,賣給工廠及電廠,轉廢為能。若發電效率達25%,業者可獲每度近3.95元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然而環保團體指出,燒廢塑膠等同燒化石燃料,SRF發電是「假綠電」。 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舉辦「SRF燒廢棄物發電非綠能,規範不足爭議大」公聽會,邀請環保團體、環境部、經濟部及地方環保局代表出席討論。 台南社大副研究員林政翰表示,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定義的綠電,並不包含燒塑膠發電,呼籲能源署修法

企業水足跡盤查概要

碳循環與水循環是影響地球氣候系統的關鍵,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變化對地球溫度的變化有很大的影響,而水分於循環過程中會吸熱,具有冷卻、降低溫度的作用。 全球均溫每升高1°C,水資源就減少20%。 氣候變遷造成地球的水循環失衡,頻繁的缺水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疲於奔命的新挑戰,如2022年美國加州遭逢1200年來最大的乾旱,歐洲則是經歷了500年來最嚴重的大旱,河川枯竭,衝擊航運、發電、糧產和供應鏈。 2000年以來,全球的旱災頻率和時間增加了29%,科學家推測:2030年全球用水缺口將高達40%,7 億人口恐因嚴重缺水而迫遷,2050年旱災將影響全球3/4以上的人口,缺水引發的搶水大戰,恐導致政治動盪,糧食短缺,經濟衰退。 根據聯合國數據,20億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23億人生活在缺水國家,1/5的河流流域因洪水、新建水庫和乾涸等問題產生快速變化。 水不僅是氣候危機的受害者,而且是氣候危機的推動者。 乾旱導致火災使生物多樣性大量損失,其中,若濕地的消失代表正在耗盡地球上最大的碳儲存量,而土壤濕度的下降降低陸地和森林生態系統固碳的能力,它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將這些自然生態系統變成溫室氣體排放源,對全球變暖

不只回收手環!身價32億的環保天團Coldplay,還有這些減碳創舉

英國搖滾天團Coldplay(酷玩樂團)來高雄世運主場館開唱,兩天吸引破16萬人參與。演唱會上,Coldplay發放可回收使用的LED手環,台灣第一天手環回收率就高達93%,全球排行第四。Coldplay也是全球第一個發布永續報告書的樂團,究竟他們還有哪些減碳創舉? ESG風潮吹進文化、音樂產業,結合永續、減碳概念的演出形式也如雨後春筍。身價32億元的Coldplay長期響應「環保永續」,闊別6年再度登台舉辦演唱會。除了吸引逾5萬人入場朝聖,締造場內外同時最高人數近8萬7000人的紀錄,也帶起一連串減碳行動。 2022年3月起跑的「環境友善」巡迴演唱會:星際漫遊(Music of the Spheres),以99%使用再生能源的永續城市──哥斯大黎加為首站,中場來到台灣高雄。 創舉1》演唱會回收LED手環,台灣回收率93% 這次世界巡演,Coldplay 依舊在觀眾入場時發放由植物性、可堆肥原料製成的LED手環,取代粉絲自備的螢光棒,待演唱會結束後回收,並於下一場重複使用。演唱會現場螢幕也顯示世界各地LED手環回收率,沒想到演唱會首日高雄就繳出93%回收率的亮眼成績,僅次於日本東京(9

雙十一「斷捨離」網頁逆勢上線 盼募集100萬分鐘冷靜時間

「雙十一購物節」到來,台灣各大電商平台與品牌紛紛跟風,造就大量網購包裝垃圾。環團 「RE-THINK 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指出,衝動購物是問題根源,因此今年雙十一檔期推出「緣滅雙十一 物欲斷捨離」網頁逆向操作,呼籲消費者勿過度消費,從源頭減廢。若成功累積停留時間達100萬分鐘,更將解鎖「功德迴向淨灘修行」活動,淨化地球。 RE-THINK指出,衝動購物是問題根源,因此今年雙十一檔期推出「緣滅雙十一 物欲斷捨離」網頁,呼籲消費者勿過度消費。 研究指衝動購物僅需0.3秒 環團推斷捨離網頁盼消費者冷靜 雙十一購物節行之有年,有業者甚至從10月底便開始「暖身慶」。RE-THINK指出,根據劍橋大學2023年發佈的調查,消費者僅需0.3秒就能做出購買決策,而較為複雜、具有6~12個選項的消費決策也僅需6~18秒就能完成。RE-THINK今年因而推出「緣滅雙十一 物欲斷捨離」網頁,以莊嚴音樂與心經,鼓勵民眾冷靜,打消購物衝動。 針對無宗教信仰的民眾,網站也提供「勿貪勿買太多心經」版本供抄寫,內容提及「打折無益。免運不理。眾生垂憐。是靜心咒。是帳單揉皺。避月底吃土。解退貨之苦。除垃圾之害。是故離買

error: 內容保護中